地質學發展簡史

地質學發展史是人類在生產和探索地球奧秘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地球的組成和結構,地球及其生物界演變的規律,特別是地殼和岩石圈運動規律,並為人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環境服務的歷史。

地質學發展簡史

正文

地質知識積累和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1450)
 岩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
 對地質作用的認識
 對地球的啟蒙認識
 中世紀的地質學
地質學的奠基時期(1450~1750)
 地質哲學思想的初步發展
 對化石和地層的認識
 岩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的發展
地質學的形成時期(1750~1840)
 地質考察旅行的興起
 水成論和火成論
 地質學體系的形成
 災變論和均變論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1840~1910)
 地層學和古生物學
 岩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
 動力地質學
 地槽地台學說和全球地質構造的理論綜合
20世紀地質學的發展(1910~)
 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發展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的新階段及板塊構造學說
地質學發展史是人類在生產和探索地球奧秘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地球的組成和結構,地球及其生物界演變的規律,特別是地殼和岩石圈運動規律,並為人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環境服務的歷史。
人們對地球的認識源遠流長。在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原始樸素的地質知識逐漸形成了地質科學的知識體系。根據地質知識發展的程度,並參照其社會文化背景,可將地質學發展史劃分為5個時期。①地質知識積累和地質學萌芽時期(遠古~1450),以認識的直觀和解釋的猜測性為主要特徵。②地質學奠基時期(1450~1750),其特徵是隨著自然科學的誕生,地質知識趨向系統化。對地質現象試作理性解釋,並逐步建立了觀察和推理方法。③地質學形成時期(1750~1840),一方面地質知識得到較全面的概括和總結,另一方面,人們將地質作用、過程和結果聯繫起來加以思考,給予解釋。地質思想、理論和學說十分活躍,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質學體系。④地質學發展時期(1840~1910),其特徵是地質知識和理論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綜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質發展史的認識。⑤20世紀的地質學(1910~ ),這一時期特點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新的地質學說、地質學理論不斷湧現,地質學分支學科之間日益相互滲透,地質學與地球科學的其他學科相互溝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質學體系。

地質知識積累和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1450)

遠古時代人類通過石器的採集和製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礦物的某些性質。在經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災害並與之鬥爭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地質現象和過程。這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和地質現象的認識是直觀的,解釋是猜測的、思辨的,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岩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 最初,古代人類利用岩礦的物理性質,如硬度、解理等製造石器。中國的藍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較大的石英質礦物和岩石製成。舊石器晚期,出現於山頂洞文化時的鑽孔石質飾物,表明人類對岩石、礦物的相對硬度有了一定認識。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利用天然寶石類礦物,如瑪瑙,葉蠟石等作飾品。陶器的燒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龍山期的黑陶,說明幾千年前人類對粘土的性質又有了一定認識。商、周是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那時所用的銅礦石主要是自然銅孔雀石。中國古代用鐵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戰國時期,中國步入鐵器時代。
中國早期地學典籍記載了許多岩石和礦物知識。《山海經》將礦物分為金、玉、石、土4類,並記述了各自的色澤、特徵、產地。約於戰國成書的《禹貢》記述了多種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管子·地數》篇中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論述了金屬礦產的共生關係。
秦漢以來,人們開始開發和利用石油天然氣和鹽。東漢班固(公元32~92)在《漢書·地理志》提到上郡高奴縣“有洧水,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