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按屬性可分為:①自然地理界線 。如土壤界線 、植被界線、自然區劃界線等。
②社會經濟地理界線。如行政區界線、經濟區界線等。由於地表地域分異現象多為漸變的,故大多數地理界線具有模糊性,常表現為具有一定寬度的界帶,僅少數是清晰的,如行政區界、流域界線、斷層構造線等。
按屬性分為自然地理界線和社會經濟地理界線兩大類。前者如土壤界線、景觀地球化學界線、自然區劃界線等。後者如行政區、經濟區、文化區、大都市區的界線等。因地域分異現象大多為連續漸變的,只是分異梯度各處不一。故地理界線除少數(如行政區界線、流域界線、斷層等構造地貌界線)較為清晰外,大多數具有過渡性和模糊性。通常在不同地域單位之間的轉換和過渡地帶,地域分異梯度最大,這些轉換或過渡帶實際上即為相鄰地域單位的分界。故嚴格講地理界線不是一條把相鄰地域單位截然分開、“非此即彼”的線,只是有時根據科學認識和套用目的的需要,把過渡帶上變化梯度最大的點的連線作為界線。地理界線也是動態變化的,隨著自然環境的演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消失或在空間上擺動。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地理界線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斷拓寬,由地域(空間)界線拓廣到非地域(空間)界線,蘇聯地理學家羅德曼(B. B. Rodoman)等人提出時間界線、分類界線、倫理和法律界線等新的概念。客觀地認識和劃定地理界線,是地理學揭示地理環境時空有序性規律的重要途徑,在套用上也具有很大價值,如確定作物種植界線。
自然地理界線
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一、二級階梯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乾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4)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C積溫32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它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溫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或三熟的分界線、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地形較完整(平原、高原為主)與地形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為主)的分界線、河流汛期長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線。
社會經濟界線
人口密度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衝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行政區區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又在1988年和1997年先後設立了海南省和重慶直轄市。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如下(以省界為界線):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 江西省、山東省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港澳台】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