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燈秧歌

地燈秧歌

流行於汾西縣勍香鎮、對竹鎮及佃坪鄉一帶的地燈秧歌,原名古(鼓)秧歌,是年節時走門串戶恭賀新喜的一種歌舞形式。在清朝道光年間,秧歌與“地燈”活動逐漸結合,遂稱地燈秧歌。節日夜晚點燃油燈,秧歌隊先在地燈陣前空地上表演,然後帶領人們進陣游轉,意為走掉百病,祝來年萬事如意。

365平方米,365盞燈

地燈,是節日期間人們在空地上栽埋的一根高桿,懸掛龍鳳彩旗,再以此為中心,將360根綁著油燈盞的高粱稈或木棍,按照縱、橫各19行,行間2.5尺的距離,插到地下,地面露出3尺,然後拴上橫桿,便形成了陣圖,名為九如意、九曲黃河迷魂陣或九曲十八彎地燈。大門右側為入口,左側為出口。

地燈秧歌地燈秧歌

節日夜晚點燃油燈,秧歌隊先在地燈陣前空地上表演,然後帶領人們進陣游轉,意為走掉百病,來年萬事如意。

這便是地燈秧歌,舊時稱古秧歌,歷史悠久,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社火,系年節時走門串戶恭賀新喜的一種歌舞形式,清道光年間與“地燈”活動逐漸結合,遂稱地燈秧歌,主要在夜間表演,流行於汾西縣勍香鎮、對竹鎮及佃坪鄉一帶,每年添倉節左右(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舉行。

表演隊伍由11人組成,主演者7人。其中一人扮“秧歌頭”(亦稱“傘頭”),一人扮“賣弦老漢”,一人扮“賣菜婆婆”,一人扮“腰鼓手”,兩人扮“媳婦”,一人扮跟秧歌的“小女子”,另四人為樂隊。

新中國成立前,賣菜婆婆、兩位媳婦和小女子都由男性扮演。解放後,媳婦、小女子一般都換成女的來扮演了。另外四人則擊樂伴奏,其中一人擊鑼,一人擊鼓,兩人擊鈸。

“地燈”亦稱“九如意”或“九曲黃河陣”。“地燈秧歌”是流行在臨汾市汾西縣勍香鎮和對竹鎮一帶,並依託於民間祭祀和祈福活動及擺“地燈”而進行的一種集民間信俗、傳統舞蹈和傳統音樂於一體的民間社火節目和民間表演藝術。

地燈秧歌在每年添倉節左右舉行,也就是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表演場地一般為365平方米,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彩色紙罩做成365盞彩燈,用1.5米長木棍(365根),在365平方米的場地上按九曲十八彎的隊形用麻繩繞連成甬道,在大門右側為入口,左側為出口,地燈中央埋數十米高桿,懸掛龍鳳彩旗,地燈的四個角則同樣有四個低於中央旗桿的飛虎旗。

說書人請神開場

擺地燈的第一天開始就要請天上神、地上神等近百位神靈。這些神靈要寫在牌位上,用一張大紅紙按大小級別寫好,在地燈場設一神壇,由請來的瞎子說書。開場一一請來各路神靈,並在三個晚上串燈時,說書先生要給神靈們說書達數小時,在正月二十二那天收拾地燈等器材時,必先由說書先生把請來的神仙一一送走後方可進行。

“地燈秧歌”表演隊伍一共由十一人組成,主要表演者有七人,其中一人扮“舉傘人”,亦稱“秧歌頭”,頭戴黑色瓜皮帽,上衣為灰色長大褂,褲子為黑色中式褲,褲腰為白色,穿時將褲腰在腹前交叉疊折繫上褲帶,紮上腿帶。

另外,一人扮“賣弦老漢”,一人扮“賣菜婆婆”,一人扮“腰鼓手”,兩人扮“媳婦”,一人扮“小女子”,亦稱“跟秧歌的”。

解放前,賣菜婆婆和兩位媳婦以及小女子都是由男的扮演。解放後,賣菜婆婆一般還是男的扮演,兩位媳婦和小女子一般都換成女的扮演了。除此外,還有四人要擊樂伴奏,其中一人擊鑼,一人擊鼓,兩人擊鈸。

演員即興演唱

“地燈秧歌”的表演程式大致分為:打場子、走場說唱、頂四門、拉花等幾個步驟。

在地燈廣場表演時,舉傘人率領全體演員及伴奏者走大圈打開場子,然後由傘者開頭輪流走進圈中進行說唱表演。說唱的內容無所不包,多是說古論今,演說四季花草日月,恭賀生意興隆、五穀豐登,一般都為即興演唱。演唱男女一般都由見多識廣、知識淵博、思維敏捷、口才伶俐的人來扮演。其他人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領唱、說唱、二人對唱、三人對唱等。

唯有“小女子”因年小怕羞,不單獨進圈表演。“小女子”上身為內穿綠色大襟襖,外套粉紅色坎肩,下身穿綠色中式褲或花花中式褲,鞋為金黃色繡花鞋,或軟底便鞋,一塊長約六尺的黑紗蒙在頭上,然後將黑紗兩頭合紮成長辮子形狀垂於肩前,額前紗布上綴上用染黑的麻絲製成的留海,頭上插幾朵花。

挨門逐戶進村表演

說唱表演完後,就由腰鼓手和兩個媳婦表演“頂四門”,這是“地燈秧歌”中精彩的舞蹈表演。鼓手頭舞“軟帽”,手擊腰鼓表演各種高難技巧動作,如“轉帽”、“低頭吐帽”、“左右擺帽”、“下叉轉帽擊鼓”、“吐帽上掏腿”、“吐帽三掏腿”。兩位媳婦敲著小勾鑼圍著鼓手急步歡跑。接著三人分別在場子的四個角表演四次相同動作組合,即稱為“頂四門”。

最後三人表演“拉花”,就是三人交叉各走各的8字路線,三人所走的路線形成一個六瓣花的圖案。“拉花”結束後,仍由舉傘人率領大家繞場一周退場,結束秧歌表演。接著秧歌隊從“地燈”的入口進去,村民們興高采烈依次跟隨他們開始游“地燈”。

游完“地燈”後,秧歌隊還要進村挨門逐戶地進行表演。這種走村串戶表演一般是每到一家先由鼓手和兩個媳婦表演“頂四門”和“拉花”,最後由舉傘人根據這家的情況自編演唱一陣,內容也都是恭維、讚揚、慶賀之類,秧歌隊每到一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

各村只在正月十九至二十一這三天組織演出“地燈秧歌”,參加者多為老年人,年輕人參與者少,並且演出形式趨於簡單化,近幾年由於資金不足,擺地燈活動和“地燈秧歌”的表演一度停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