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殼均衡說(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輕物質漂浮於液態重物質之上,力求達到均衡的現象),用以解釋地殼運動原因的一種假說。1855年,普拉德和艾利同樣主張地球的固體地殼漂浮平衡於液態底層之上,但前者認為固體地殼各處密度不同,如隆起的山脈部分密度小、下陷的海盆部分密度大,地形起伏不平,但它和液態底層的界面——均衡補償面是水平的;後者認為固體地殼各處密度相同,地殼增厚的地區、如山脈與地殼變薄的地區、如海盆,不僅表現於其上界的高低起伏,下界呈鏡象反映(山脈越高、山根越深),而且其界面是起伏不平的。1889年,道頓以某一地區的地殼因剝蝕而負荷減輕,另一地區的地殼因沉積而負荷加重,均衡遭到破壞,使負荷減輕的地區上升,負荷加重的地區下降,以求得到的地殼平衡,以此解釋地殼升降運動的原因。現代重力測量和地震研究資料表明普拉德和艾利的假設各有可取之處,二者結合可對岩石圈的平衡作出解釋,而若按本假說來解釋地殼運動的起因很難置信,因為它所表述的升降運動的機制是不可逆的,更無法來解釋地殼的水平運動,因而未被廣泛接受。
套用
艾里的地殼均衡說,則台灣地區之莫氏面在中央山脈下較西部平原地區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