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全文
圩 丁 詞(十首)
圩田元是一平湖[1],憑仗兒郎築作圩[2]。萬雉長城倩誰守[3],兩堤楊柳當防夫。
何代何人作此圩,石頑土膩鐵難如。年年二月桃花水,如律流皈石臼湖。
上通建德下當塗,千里江湖繚一圩。本是陽侯水精國,天公敕賜上農夫。
南望雙峰抹綠明,一峰起立一峰橫。不知圩里田多少,直到峰根不見塍。
兩岸沿堤有水門,萬波隨吐復隨吞。君看紅蓼花邊腳,補去修來無水痕。
年年圩長集圩丁[4],不要招呼自要行。萬杵一鳴千畚土[5],大呼高唱總齊聲。
兒郎辛苦莫呼天,一歲修圩一歲眠[6]。六七月頭無滴雨,試登高處望圩田。
岸頭石板紫�橫,不是修圩是築城。傅語赫連莫�士,霸圖未必賽春耕。
河水還高港水低[7],千支萬脈曲穿畦[8]。斗門一閉君休笑[9],要看水從人指揮。
圩上人牽水上航,從頭點檢萬農桑。即非使者秋行部,乃是圩翁曉�莊。
作品注釋
[1]圩田:作者在序中說:“江東水鄉,堤河兩岸,而田其中,謂之圩。農家云:‘圩者,圍也,內以圍田,外以圍水’。蓋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門,每門疏港以溉田,故有豐年,而無水患。”元:起初,原先。
[2]兒郎;青年農民,即下文的“圩丁”。
[3]萬雉(zhì)長城:指又高又長的圩堤。 雉:古代城牆以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倩(qiàn):請。
[4]圩長:圩堤的主管人。作者在序中說:“鄉有圩長,歲晏水落,則集圩丁,日具土石楗枝以修圩。”
[5]杵(chǔ):築土用的棒槌。畚:畚箕,裝土用的竹器。
[6]眠:休息。
[7]港:指圩內溝渠。
[8]千支萬脈:形容圩內溝渠縱橫,水脈如網。 畦:田間分區。
[9]斗門:水閘門。
作品賞析
《圩丁詞》歌詠了圩田旱澇保收的作用,及農民築圩的無比艱辛。“圩田元是一平湖”首寫圩田的修築,首兩句揭明圩田乃農民在湖中修築,三四句以比喻描寫圩的規模,“長城”,“防夫”不僅狀圩之廣大,也示其堅固。“年年圩長集圩丁”首寫圩田的加固,“不要招呼自要行”,寫自覺參加加固圩堤的勞動,見出農民視圩田如性命。“萬杵一鳴千畚土,大呼高唱總齊聲。”生動描畫出農民固圩的集體勞動的壯觀場面。其戰天鬥地、合力抗災的精神狀態令人感佩。“兒郎辛苦莫呼天”首寫圩田的御旱功能,言築圩雖極其艱苦,但酷旱時節,圩內農田卻免受影響,心中倍感欣慰。“河水還高港水低”首寫圩田的抗澇作用,“水從人指揮”,人定勝天,見出農民由衷的自豪感。
《圩丁詞》使我們對圩田這一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傑出成果有了清晰的認識,而築圩、固圩過程的無比艱辛,更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天換地的可貴精神。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水(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太常博士,太子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他主張抗金,屢次上疏指摘朝政,忤權相韓�胄,罷官家居十五年,憂憤而死。他是“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其詩通俗明暢,清新活潑,自成一家,時稱“誠齋體”,是當時詩風轉變的關鍵人物。他長期生活在農村,對民間疾苦和農家風俗有深刻了解,其詩作多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有同情農民之作。他一生作詩二萬多首,是我國古代作詩最多的作家。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