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簡介
土罐茶,顧名思義,就是用土製茶罐烤出來的茶。此茶罐無需多大,拳頭般大小即可,但非土製的不可;而茶葉,則是自家栽種、製作出來的,是真正的原生態、無公害的茶葉。烤茶時,先將茶罐洗乾淨,再從正在燃燒的火塘里,扒些滾燙的炭灰到火塘邊上,並將茶罐置於其上,將水分烤乾;接著,將茶葉放進茶罐里,慢慢地燒烤,並不時地將茶罐端起來抖上翻下,如此反覆多次,直到茶葉烤得不生不焦,色澤幽亮,香氣四溢;繼而,將茶罐端放在火塘邊上,注入適量的沸騰的開水,讓泡沫剛好冒到罐口,不少也不溢;待水花落下,緩緩地將茶罐加滿開水,再將茶罐燉於火塘邊的炭灰上,片刻後,茶罐里的水沸騰了--這樣,一罐土罐茶就算烤好了,可以倒出來喝了……若喜歡喝釅茶,可以讓茶罐多燉一會;如喜歡喝淡茶,則可以在茶杯里加入適量的開水。
茶葉功效
除了飲用功能,土罐茶還有藥用功效,比如消炎降火,比如清洗傷口,比如消炎止痛,等等。小時候,曾有一次,我得了腹瀉,父親就是以土罐茶為藥,醫治好了我。記得當時,父親是這樣做的:先抓一把糯米,放進茶罐里,然後置於火塘邊滾燙的炭灰上燒烤;等糯米烤黃,再將茶葉放入茶罐,和糯米一起烤;邊烤邊抖動茶罐,使糯米和茶葉混合均勻;及至糯米和茶葉都烤得發糊,則注入開水,使之沸騰……喝了一大碗這種父親專門為我配製的“藥”後,我翻江倒海般的“腸胃之亂”,竟然真的得到了“平息”,並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在雲嶺高原的廣大鄉村地區,土罐茶都是最常見、最受老百姓歡迎和喜愛的茶。在繁華的城市,這種茶根本無從可見,更不要說能喝上一口。其實在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可能見到土罐茶,因為,土罐茶只屬於鄉村,在城市裡,它沒有立足之地。
少數民族的土罐茶
布朗族的“土罐茶”文化居住在瀾滄江沿岸雲縣境內的布朗族,是當地最早發現茶,並以茶為生和以茶治病的民族,至今仍有一些帶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布朗茶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茂蘭鎮布朗族的“土罐茶”,就是布朗族茶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在茂蘭鎮布朗族村寨,家家戶戶都將“土罐茶”作為招待客人的上等佳品,在廚房的火坑旁都放有一個小土罐和一包自家生產製作的茶葉,以便備用。在客人到來時,主人會將客人邀請到火坑旁邊坐下,生起坑火,邊與客人交談邊開始“土罐茶”的製作。首先將土罐放置到火碳上,待土罐發熱後,取出適量茶葉放在手中輕揉幾下,使其大小均勻後,將茶葉放入罐中緩緩抖動茶罐,邊抖動邊觀看茶葉黃脆程度,剛到火候時迅速把滾燙的開水倒入土罐中。這時多數泡沫翻騰著向外流,留在罐口的少量泡沫要用細竹籤之類將其颳去,這時泡製出來的茶水稱為“頭道茶”,須先敬天地神靈及其祖先,不可飲用,否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倒出少許茶水,雙手舉杯過頭頂,口中默念祭詞,然後把茶水恭敬地在胸前畫個半圓後拋灑在正前方。敬過神靈祖宗後,把開水倒滿茶罐,若無泡沫,需揍近火塘使其燒開,待泡沫四溢時,掠去罐口余沫,倒出大半杯,主人當著客人之面緩緩品嘗,邊喝邊評價茶味優劣,這時喝的茶水叫“二道茶”。二道茶不敬客而自飲,有表示此茶無毒之意。再次將開水注滿茶罐,若無泡沫需揍近炭火使其煮開,待泡沫溢出罐外時,端出茶罐,有幾個客人倒幾杯,此茶水叫“三道茶”。製作土罐茶時最講究火候,有無泡沫是掌握火候的重要標誌。如今,在茂蘭鎮的布朗村寨,還流傳著這樣一首與茶有關的打油詩:“居家窮困無肉米,不可不有酒與茶。來客敬上一杯茶,眾人誇獎禮儀佳,布朗盛產優質茶,聞名鄉里名氣大。春尖茶葉最名貴,饋贈賓客眾口夸;雨水茶葉回味濃,名氣不大卻當家。冷水泡茶無味道,笑煞主人蠢腦瓜。”從打油詩中,足以可見布朗族人對茶的重視程度。
傣族的普洱茶藝茶道多種多樣,這裡要說說傣族的另類茶飲——土司土罐茶。
在中華普洱茶博覽苑“村村寨寨”里,來自孟連的這位傣族女子煮茶時給我強調,這是土司及上層的飲茶路數:要先將存放在竹筒里的茶葉倒在土罐里用文火慢炒,等聞到茶香時將沸水倒入土罐中,再用猛火熬至茶湯沸騰、湯色變濃,香味撲鼻時將茶汁倒入土司專用的茶具中,然後再將茶具放入篾制的器皿上,由僕人送到土司飲茶議事的地方供其享用。當然熬茶的師傅是專門培訓過的,類似於現在的高級茶藝師這樣的專職人員。煮茶即將完畢,這位女子又如此這番強調了一句,我就知道喝這種茶難得!除非你做了土司,要不甭想。可惜我做不了土司。誰都想過一下做土司的癮,但這樣的願望怕是難成了,可是這土司級別的土罐茶卻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
土罐茶是彝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飲茶方式,也是主人熱情待客的傳統習俗。土罐茶用的茶葉都是本地產的生態茶,烤制時先用銅壺把水燒開,從火塘里扒出一些火炭,在上面烤熱陶製的小茶罐,再放進茶葉邊抖邊烤。待茶葉欲焦未焦散發香味時,沖入沸水,略微煮泡,然後將茶汁倒入杯中即可飲用,其味特香,茶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