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火羅語

吐火羅語是原始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 。20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了這種語言的殘卷。後經考釋,此語言有東西兩種方言,習稱吐火羅A(焉耆語)、吐火羅B(龜茲語)。所使用的字母是中亞源自印度的婆羅米字母斜體,時間可能在6~8世紀之間。

名稱

土火羅語

介紹

新疆出土吐火羅語文獻表明,吐火羅人講印歐語系的語言。儘管他們居住在印歐語系東方語支(Satem)分布區,但是吐火羅語卻具有印歐語系西方語支(Centum)許多特點,與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亞(今安納托里亞)西臺人講的印歐古語密切相關。例如:兩者都用—r—作為中間語態後綴。所以吐火羅人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歐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歐語系東西語支分化以前,他們就從原始印歐人部落中分離出來。
吐火羅語的發現大大深化了人們對歐亞大陸古代民族分化遷徙的認識。就吐火羅人起源問題,國際學術界進行了一個多世紀的激烈討論。然而,吐火羅人究竟何時與印歐語西方語支的西臺人、凱爾特人、希臘人分離?他們又如何千里迢迢來到塔里木盆地?迄今仍是一個謎。研究者對吐火羅人的起源眾說紛紜,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近東起源說,英國語言學家亨寧 (W.B.Henning)1978年提出,認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羅人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現在波斯西部扎伽羅斯山區的遊牧民族古提人,阿卡德人稱其為“古提姆”(Gutium),亞述人謂之“古提”(Guti)。公元前2180年滅亡阿卡德王朝,後來推翻巴比倫王朝,主宰巴比倫達百年之久。亨寧分析了《蘇美爾王表》記載的古提王名,發現這些名字具有吐火羅語特徵公元前2082年古提王朝被蘇美爾人推翻,從此在近東歷史舞台上消失。亨寧推測古提人就在這個時候離開巴比倫,長途跋涉,向東遷徙到塔里木盆地。俄國學者加姆克列利茨(T.V.Gamkrelidze)和伊凡諾夫(V.V. Ivanov)深受啟發,將印歐人的故鄉定在近東,並從語言學角度描述了吐火羅人的遷徙。
第二、西域本土起源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納蘭揚(A.K.Narain)1990年提出,認為印歐語各族本身就是在今天中國西部形成的,因為月氏人從遠古時代起就住在黃河以西和中國西域。
第三、南西伯利亞起源說,愛爾蘭學者馬勞瑞(J.P.Mallory)博士1989年提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東方的印歐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亞的阿凡納謝沃文化,所以馬勞瑞推測吐火羅人的祖先是阿凡納謝沃人。
上述研究主要基於比較語言學研究,而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卻是考古學證據。80年代初,海德堡大學教授耶特瑪爾(K.Yettmar)全面分析了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之間中亞考古文化與西域民族的關係認為“塔里木盆地史前遺蹟的發掘會很有希望。專家應該仔細研究作為中亞一部分的這裡的同時代文明,向遠東傳播的路線應該經過這裡。”
70年代末,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吐火羅人起源的研究,並在考古、語言和人類學三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考古發現已經確認,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歐人在新疆的分布已達天山東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孔雀河流域。研究者相信,這些年代最早的、分布最靠東方的印歐人考古文化,就是吐火羅人祖先的文化。吐火羅人究竟什麼時候遷入新疆的?吐火羅文化又是新疆境內哪一類考古文化?為此,我們初步分析了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間在新疆分布的幾種青銅時代文化,終於發現解讀吐火羅人起源的關鍵是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的克爾木齊文化。這個文化源於裏海—黑海北岸的顏那亞文化,其中一支向東遷徙到阿爾泰山南麓,並在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形成克爾木齊文化;從後者分化的一支南下樓蘭,形成小河—古墓溝文化。而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銅文化,則是吐火羅文化與羌文化結合的產物。本文擬分四節介紹我們的發現與研究,以期推動西域考古研究的深入。 土火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