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教育

土族教育,土族人口 191624 人(1990 年),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大通、民和、同仁等縣和甘肅省天祝、永登、卓尼等地。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部分土族人兼懂漢語或藏語。1979 年創製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並在互助方言區試用。民和縣於雍正三年(1725)辦第一所義學,大通縣於乾隆元年(1736)起,先後在白塔城、燕麥川古邊莊等地設義學多處。光緒二十三年(1897)互助縣先後設書院、義學、私塾。三十一年書院改為初高等國民國小堂。1930 年互助縣設教育科,增設國民國小校 6 處,並在各鄉設初等國民國小校 34 處。

1933年土族知名人士朱福南招收以三川土族為主的 46名青年,送往南京蒙藏補習學校上學。1934年協助創辦官亭國小校。1935年成立互助教育協會,10月成立義務教育委員會,分支機構 11處,其中分布在土族聚居區的有威遠堡、樺林、傻巴溝、索布溝、松多莊等地。1936年又捐資並動員民眾籌資在三川地區興建初級國小 6處,創辦官亭女子國小校,建立圖書館。土族信仰佛教,村民子弟入寺,拜師學藏文經籍。1932年由大通廣惠寺活佛敏珠爾創辦廣惠寺國小,學生 80餘人。寺院教育中同仁四寨子獨樹一幟,四寨各有寺院,村民生男首先註冊寺院,享受食份子。長至五六歲便著袈裟入寺學藏文經籍,到十二三歲加授繪畫、雕塑等技藝,十七八歲學成, 既可誦經做佛事,又能繪畫、雕塑。至此,留寺院終身為僧、從藝,或還俗以農耕、從藝謀生,均自主決定。1948年底互助縣有完全國小校 16所,初級國小校 79所,學生 1686人,教師 149人。民和地區小學生中土族 400人, 僅占全縣小學生的 6.16%。適齡兒童入學率僅 16.16%。1949年後,土族聚居村社陸續建立初級國小校和完全國小校,1951年東溝大莊國小等改為完全國小校。1958年在土族聚居的民和縣官亭地區成立第一所中學——官亭中學。1980年後,互助縣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一些完全國小校改為民族中心國小校, 縣普通中學和師範學校等招收民族班;大通縣成立青林土族完全國小;民和縣先後成立民族中學 6所,其中土族中學 3所。1982年互助縣創辦第一所民族中學,一伙食費和醫療費全由國家負擔。至 1989年已初步形成現代普通教育網點,小村莊有初級國小或教學點,大村莊有完全國小校,鄉有初級中學或完全中學,有民族中學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40年間,採取在邊遠地區設教學點,舉辦民族中國小,普通中學及師範學校開設民族班,對小學生免費供應課本,民族國小開設學前班,在國小低年級進行雙語教學,試行新創土族文字等特殊政策和措施。1989年,互助具有土族中學生 1400餘人,小學生 8000餘人,教職工 300餘人。青海省有土族中學生 8000餘人,小學生2.2萬餘人。50年代後,中央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和青海民族學院及其他院校有計畫地招收土族學生,培養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至 1990年,僅青海民族學院就培養了 600多名土族大學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