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評語
這些研究僅僅是個開端,前面有很多問題有待深入展開。但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極為開闊和有價值的研究領域。在今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將和國內外的學者和學子不斷地向前開拓,充分挖掘我國各民族優秀文化中所蘊藏的獨特而豐富的教育資源,並與學校教育工作者一起將這些民族文化逐漸以多種形式引入到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中,使我國的學校教育既能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同步,同時又能使其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而使我國的人才培養和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作者簡介
王軍,男,滿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問題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70年考入吉林藝術學院,小提琴專業,1974年分配到吉林省歌舞團,長期擔任交響樂團及輕音樂團首席小提琴職務。1985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攻讀比較教育學專業,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90年赴日本留學深造,同年考入國立東京學藝大學研究生院,主攻教育哲學,畢業獲教育學修士學位。1994年考進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部。1995年歸國受聘於中央民族大學。1996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博士生,獲法學博士學位。1997-1999年作為交換教授被派往日本岐阜聖德學園大學任教。2000年起先後擔任中央民族大學教育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長、藝術研究所所長等職。
目錄
第一部分 總論
第一章 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意義
第一節民族文化傳承特有的教育功能
第二節 民族文化傳承的盛衰
第三節 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探索
第二章民族文化傳承對人的智力因素髮展的影響
第一節 觀察力
第二節 記憶力
第三節 想像力
第三章民族文化傳承對人的非智力因素髮展的影響
第一節 動機
第二節 興趣
第三節 情感
第四節 意志
第五節 性格
第四章 民族文化傳承中知識和技能的獲得
第一節 科學知識
第二節 人文知識
第三節 生活知識和生產技能
第五章 人類學坐標下的教育評價
第一節 單一評價標準與文化多樣性的矛盾
第二節 人類學關注的有關人的發展忡評價
第三節 文化差異與教育評價的合理化
第六章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危機與挑戰
第一節時代變遷與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
第二節 教育多樣化的全球化發展趨勢
第三節當代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拓展的探索
第二部分 專題研究
一、皮影
二、蒙古族搏克
三、藏族熱貢藝術
四、江西永新盾牌舞
五、神話傳說
六、蒙古族安代舞蹈
七、土族童謠
八、舞龍運動
九、泉州提線木偶戲
十、黎族跳竹竿
十一、鄂倫春族遊戲
十二、傣族舞蹈
十三、春節
十四、彝族煙盒舞
十五、滿族歌謠
十六、江永女書
十七、土家族擺手舞
十八、蒙古族賽馬
十九、風箏
二十、苗族蘆笙
二十一、苗族刺繡
序言
回首幾年前,記得當我們在國內首次招收“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方向碩士和博士生時,很多考生紛紛詢問“這個方向是研究什麼的 ?”“它屬於民族學還是教育學 ?”等等,很多同行對此也顯示出有些困惑不解的表情。確實,這個研究方向在國內屬於首創,與民族學和教育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有所不同,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應該說,這種交叉體現在把教育學問題從民族學的視角展開;或者說是把民族學問題從教育學的角度重新加以審視。簡而言之,我們所關注的焦點是:人的個性特徵是如何通過文化傳承被鑄就的。
以往的人類學研究,多是解釋某種文化是怎樣形成的,該種文化的特徵何在。雖然其中也涉及文化對人的影響,但其研究往往是泛泛的,通常是用來解釋某個民族的群體特徵。誠然,每個民族群體都有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點。比如有的民族長於嗅覺,有的民族長於聽覺,有的民族長於運動知覺;同樣,有的民族性情剛烈,有的民族含蓄柔和。諸如此類,沒有哪兩個民族完全相同。究其原因,應該說它是文化的產物。文化是入創造的,但反過來文化又創造了入。正是文化的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群體。可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雖然每一個人都隸屬於某一個民族,其個性特徵會與該民族的群體特徵有一定的共性,但由於每一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特別是在文化傳承中的影響與選擇的不同,因此每個個體在個性發展上會有不同的取向。以蒙古族為例,有人具備勇猛剽悍的特徵;而有人則顯露出溫順細膩的性格。
後記
當這本歷經數載並散發著濃濃民族氣息的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各民族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正受到全國人民和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關注。伴隨著這溫暖的春風和滴滴細雨的不斷灑落,五十六個民族的悠久文化猶如枯木逢春,必將在陽光和雨露下重新發出嫩芽,迎來一個綠色成蔭、百花爭艷的盛夏!民族文化的長河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流。這是民族的重託,也是每個民族的子孫無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將經過我們的手完好地傳給後代,並一代代向下傳去。
應該說,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責任,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利器。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昔日賴以為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在今天遭受到巨大的挑戰。轉變傳統的生活方式、經濟方式和學習外來文化,無疑是必要的。但削弱和放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則會更加不利於民族的發展,甚至說是不明智的。世界上許多少數民族的成功例證都說明,完好地保存本民族的獨特文化,利用這些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來發展旅遊、藝術以及民族傳統產業,是在市場競爭中能夠立足和生存的重要手段。如果失掉了這些獨特的文化,實際上也就失掉了一個民族最可寶貴的東西。因此,幫助少數民族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是實現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量艷博士,侗族,副軟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央民族大炒家教育學院代院長、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北京市民族聯誼會理事。先後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講授文化傳承與教育、民族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學術專長為教育基本理論、民族教育學、雙語軟育。主要學術專著有:《文化環境與雙語教育》;主編與合著的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概倫》、《民族教育學通倫》。1998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掌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曾先後赴日本、泰國、香港、韓國等國家或地區進行學習與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