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潛育化

土壤潛育化(gleyization)是指土壤處於飽和、過飽和地下水的長期浸潤狀態下,在1m內的土體中某些層段Eh

簡介

土壤潛育化(gleyization)是指土壤處於飽和、過飽和地下水的長期浸潤狀態下,在1m內的土體中某些層段Eh<200mv,並出現Fe、Mn還原而生成灰色斑紋層或腐泥層或青泥層或泥炭層的土壤形成過程。

土壤次生潛育化(secondary gleyization)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為原因,土壤(主要指水稻土)從非潛育型轉變為高潛育型的過程。常表現為50cm土體內出現青泥層。

我國南方有潛育化或次生潛育化稻田400多萬hm ,約有一半為冷浸田。分布於鄱陽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太湖流域、洪澤湖以東的里下河地區,以及江南丘陵地區的山間構造盆地、古海灣地區等。

特點

潛育化土壤的特點是地下水位高,經常受水浸潰,土體被水飽和,處於缺氧還原狀態。在土表至50cm深度範圍內部分土層(≥10cm)有潛育特徵,呈Ap1(耕作層)-Ap2(犁底層)-Br(水耕氧化還原層)-BG(斑紋潛育層)G(潛育層)或Ap1-Ap2-BG-G剖面構型(龔子同,1999)。其中潛育層(或青泥層)反映若潛育化發育的特徵,指在潛水長期浸漬下土壤發生潛育化作用,高價鐵錳化合物還原成低價鐵錳化合物,顏色呈藍綠色或青灰色的土層。

潛育化土壤的障礙因素

還原性物質較多

由於漬水和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通氣性差,Eh〈200mv,土壤中Fe 、Mn 、HS等還原性物質多,對水稻植株及格系有毒害作用,水稻生長慢,分櫱少,黑根多。

土性冷

在早稻生產的3~5月間,潛育化稻田比非潛育化稻田的水溫、土溫分別低3~8℃和2~3℃,是稻田僵苗不發、遲熟低產的原因。

養分有效性低

土壤的生物活動較弱,有機物礦化作用受抑制,有機氮礦化率只有正常稻田的50%~80%。土壤中磷、鉀的有效性低。土壤中嫌氣條件占優勢,還原作用強,有較多的CH、NO排放。

結構不良

土壤耕作層一般較為深厚,除發育於花崗岩地區的土壤質地較粗之外,一般較為黏重,耕作層中粒徑〈2pm的黏粒含量可達40g/kg,土粒分散,結構不良。由於部分土壤長期淹水,耕作層糊爛,犁底層發育不良,黏閉現象較嚴重。

土壤潛育化的防治

排水除漬

潛育化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土壤中水多氣少,嫌氣還原作用強烈,有毒物質多。可採取在稻田周圍開溝,排灌分離、防治串灌的辦法排除漬水,降低地下水位。

合理輪作

改單(連)作為輪作,進行水旱輪作,把種禾本科作物和豆科或十字花科作物結合起來。如早稻一晚稻一油菜、早稻一晚稻一綠肥、早稻蔬菜等。

多種經營

採取稻田-養殖系統,實行多種經營,如稻田-魚、稻田-鴨-魚系統,或者開闢為淺水藕、荸薺等經濟作物田。

合理耕作

在開溝排除積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後,在冬季把耕作層犁翻曬白,並且要早耕早曬,曬白曬透。曬田后土塊遇水即崩為最好。採取這一措施有利於土壤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通透性,促使還原物質氧化,減輕其毒性,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養分轉化。

合理施肥

潛育化稻田氮肥的效益差,宜施磷、鉀、矽肥以獲增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