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惡化

土壤惡化

土壤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極其寶貴的自然資源。土壤在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極其有限,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由於長期以來的濫墾,濫伐,排污,不合理的超量使用化肥農藥,使得土壤狀況不斷惡化。

物理結構

土壤是蔬菜優質高產最重要的一個物質基礎,一旦土壤結構、土壤耕作層糟到破壞,土壤惡化了,種植蔬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僅蔬菜難以獲得高產,還會降低土壤的使用壽命。

土壤的一個物理結構叫做“土壤團粒結構”,即土壤是由一個小團一個小團構成的,形象來說就像蚯蚓糞一樣。好的土壤團粒結構既通氣,又保水保肥,而且還有抗旱的作用。但是土壤團粒結構特別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包括人為的破壞,比如,澆水次數過勤、澆水過多,或者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噴灑某些化學殺菌劑,尤其是除草劑,都會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如果團粒結構受到破壞,構成它的小分子團就不存在了,土就成了面兒狀的,堆積到一塊,就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結。很多農民以為土壤板結就是單純的土壤變硬了,實際上是因為土壤物理結構遭到了破壞,才造成了板結。

主要危害

土壤板結

由於大量施用化肥,忽視有機肥的施用,土壤肥力出現活性衰退,有機質匱乏,透氣性降低,需氧性的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造成土壤板結,蔬菜根系發育不良,從而影響蔬菜生長。

鹽漬化加重

過量施用化肥後,土壤中鹽離子增多,pH值升高,使土壤鹽漬化加重,防礙根系正常吸水,影響植株生長。

土壤菌群失調

土壤中的生物菌有一部分是有益菌,在土壤中起有益的作用,改良根系生長的環境;還有一部分菌屬於有害菌,這些菌會引起許多土傳染病,造成死秧、死苗。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土壤中有害菌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有益菌得不到補充,這就導致了土壤菌群的失調。

微量元素缺乏

連作是蔬菜種植的普遍現象,然而連年種植蔬菜容易造成土壤養分的偏耗,特別是硼、鋅、鐵等微量元素,由此引發的缺素症越來越嚴重,大大影響了蔬菜的生長發育,產量減少、品質下降。

治理措施

首先,應加強《環境保護法》、《草原法》等法令法規的學習和宣傳,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的法制化、科學化管理,用法律手段監管農業生態活動的全過程。建立起農牧民自主經營,自我投入,自我建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責、權、利相統一的新機制。

其次,要借西部發開發的強勁東風,加大對土壤沙化、退化的治理力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採取行政手段與法律手段相結合,遏制普遍存在的居住環境任意擴大和大量占用耕地的現象,控制人口增長,嚴格控制濫用耕地已刻不容緩!

還應加強違法排放污染物的處罰力度,杜絕把土壤作為天然“垃圾箱”而任意排污的現象。還要大力普及科學施用化肥和農藥知識,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在病蟲害的防治中將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結合起來,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對土壤的繼續污染。

大力提倡種樹種草,從長計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退耕還林、還牧。採取封育、飛播、人造林等來防沙、固沙還要嚴格控制草地載畜量,推行草場圍欄化,加大優良牧草種子建設,以恢復植被,保持水土,減少沙塵暴等災害天氣的肆虐,還人類以藍天碧壤、綠草如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