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土壤環境污染的特點有隱蔽性和潛伏性、不可逆性和長期性兩大特點。
隱蔽性和潛伏性
土壤污染是污染物在土壤中長期積累的過程,其危害也是持續的、具有積累性的。一般要通過觀測到地下水受到污染、農產品的產量及質量下降,以及因長期攝食由污染土壤生產的植物產品的人體和動物的健康狀況惡化等方式才能顯現出來。這些現象充分反映出土壤環境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潛伏性,不像大氣污染或水體污染那樣容易為人們所覺察。
不可逆性和長期性
污染物進入土壤環境後,便與複雜的土壤組成物質發生一系列遷移轉化作用。多數無機污染物,特別是金屬和微量元素,都能與土壤有機質或礦物質相結合,而且許多污染作用為不可逆過程,這樣污染物最終形成難溶化合物沉積在土壤並長久保存在土壤中,很難使其離開土壤。因而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難恢復,成為了一種頑固的環境污染問題,對於土壤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不可逆性和長期性,必須有足夠充分的認識。
類型
大氣污染型
大氣污染物通過乾、濕沉降過程污染土壤。如大氣氣溶膠的重金屬、放射性元素、酸性物質等土壤的污染作用。其特點是污染土壤以大氣污染源為中心呈扇形、橢圓形或條帶狀分布。長軸沿主風向伸長,其污染面積和擴散距離,取決於污染物的性質、排放量和排放形式。大氣型土壤污染物主要集中於土壤表層。
水質污染型
主要是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經由灌溉而造成的土壤污染。此類污染約占土壤污染面積的80%。其特點是污染物集中於土壤表層,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某些可溶性污染物可由表層漸次向心土層、底土層擴展,甚至通過滲透到達地下潛水層。污染土壤一般沿河流、灌溉乾、支渠呈樹枝狀或片狀分布。
固體廢物污染型
固體廢物包括工礦業廢棄物 (礦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固體廢物的堆積、掩埋、處理不僅直接占用大量耕地,而且通過大氣遷移、擴散、沉降或降水淋溶、地表徑流等污染周圍地區的土壤。屬點源型土壤污染,其污染物的種類和性質都較複雜,且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有日漸擴大之勢。
農業污染型
農業污染型是指由於農業生產需要,在化肥、農藥、垃圾堆肥、污泥長期施用過程中造成的土壤污染。主要污染物為化學農藥、重金屬,以及N、P富營養化污染物等。屬於面污染,污染物集中於耕作表層。
綜合污染型
土壤污染往往是多污染源和污染途徑同時造成的,即某地區的土壤污染可能受大氣、水體、農藥、化肥和污泥施用的綜合影響所致。其中以某一或兩種污染源污染影響為主 。
防治措施
加強環境管理,做好土壤污染的預防工作
防治土壤污染,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而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治污染的根本措施。控制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數量和速度,使其在土壤中緩慢自然降解,而不致大量積累造成土壤污染。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有:
(1) 控制相消除工業“三廢”的排放
工業“三廢”即廢氣、廢水、廢渣,都會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土壤.是導致土壤污染的一個主要方面。
(2) 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
化學農藥對土壤、農作物、土壤微生物都有較大的毒害作用,殘留期長。通過揮發、淋溶能夠進入大氣和水環境且最終會危害人類的健康。因此,控制或取締化學農藥的使用是防止土壤污染的一種重要手段。
(3) 合理施用化學肥料
在農業生產中,應根據氣候、水利條件、土壤肥力狀況、農作物營養狀況合理施用化學肥料,選擇最佳用量和方法。防止過量和不當方法施肥,導致化學肥料過剩造成的轉化而成為污染物質,污染土壤和大氣、水環境等。
(4) 加強對污染區域的監測和管理
土壤污染監測必須與水體、大氣和生物監測結合起來才能客觀反映實際情況。結合污染區域的環境特點併兼顧所能利用的技術手段制定監測方案。包括確定監測範圍、時段、指標體系、布點、頻次和檢測方法以及監測數據的統計監測方法、檢測人員安排與擬提交的監測成果等。
土壤污染的修復措施
污染土壤的修復主要有三種方法:物理修復法、化學修復法和生物修復法。採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如熱處理法和化學浸出法)修復污染土壤,雖可產生一定實效,但費用昂貴、易造成二次污染,不適於大面積套用。生物修復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利用土壤中各種微生物、植物和其他生物吸收、降解、轉化和去除土壤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將其轉化為無毒無害物質,恢復受污染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生物修復法近幾年發展非常迅速,同傳統的物理和化學方法相比。生物修復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不產生二次污染、可削弱乃至消除環境污染物的毒性等優點,適於大面積土壤的修復。因而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和廣泛接受。根據機理不同.生物修復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
A 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是指利用植物忍耐和超量積累某種或某些化學元素的特性,或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污染物進行吸附、吸收、轉移、降解、揮發,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無害物質,最終使土壤功能得到恢復。植物修復技術因具有安全、成本低、就地、土壤免遭擾動、生態協調及環境美化功能等特點.又被稱之為綠色修復;作為一種新興、高效、綠色、廉價的生物修復途徑。植物修復技術已得到廣泛認可和套用.尤其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修複方面特別顯著。根據修復作用、過程和機理的不同,植物修復又可分為以下三種方式:植物提取、植物穩定和植物揮發。
B 動物修復
動物修復是利用土壤中的動物吸收和積累有毒有害污染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比例,達到修復和治理污染土壤的目的。
C 微生物修復
微生物修復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對土壤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具有吸收、沉澱、氧化、還原和降解等作用。從而降低或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的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套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而將微生物降解技術有意識地大規模套用於受污染的土壤治理僅僅十幾年。美國、日本、歐洲等已開發國家對微生物修復技術進行了研究,並完成了一些實際的處理工程,從而證實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有效、可行。
我國是土地資源短缺的國家,土壤污染更加劇了短缺的嚴重程度。對已污染的土地資源開展有效修復,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本領域在我國有著良好的套用前景。應當發揮在這一領域中的優勢,繼續深入開展污染土壤修復研究,將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特別是發展以污染土壤修復的生物材料、修復設備與成套技術,發展污染土壤修復環保產業,為我國土地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而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