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戲是儺願戲中老司扮成土地公、土地婆、直接與觀眾對話進行演出演唱的一場折子戲。除此之外,土地戲還適用於逢年過節,老司藝人向寨土民、各家各戶送財喜、討打發的一種輕便易行民間演唱形式。
土地戲稱之為“戲”,主要是它表演時著“戲”裝,帶有戲劇的表演形式。而土地戲的真正類別則應該列為曲藝演唱類,其原因是它表演的本身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更沒有跌宕起伏的矜持衝突,不構成戲劇。它有表演形式類似二人表演的花燈,類似漢文化的二人轉。
土地戲始於700多年前的宋代。土地戲屬於低儺,介於儺願戲中的正朝戲和花朝戲之間。土地戲的表演分為三種:第一種為雙人土地(即土地公、土地婆),是人們最常見的一種。表演時用鑼鼓伴奏,也有不用鑼鼓伴奏,或只有土地婆手執陰陽卦打節奏;第二種是單人土地、僅土地公一人表演,人稱獨角戲;第三種為多人土地,即土地公、土地婆、土地大媽、土地二媽、土地三媽、土地公與土地二媽的土地子總計五人,又稱五靈土地。表演時鑼鼓伴奏,參演人員為七緊八松。各戴木質假面。土地公手執蒲扇、拐仗;土地婆手執手巾、陰陽八卦應拍節奏,一般都伴奏鑼鼓而手舞足蹈、念唱演之。
土地戲一般都戴木質假面、不露其真容真貌進行表演。但自清代“改土歸流”之後,受漢劇、陽戲等影響,也有土地婆改用油彩化妝表演的。而土地公則千古不變的戴著面具。
土地戲劇目有《土地公婆》、《五靈土地》、《土地神》、《唱古人》、《十二月》、《十月懷胎》、《十繡》、《十八址》、《十七三》、《傳書》、《領猖》、《九連環》、《雙寶圖》、《十得夫》等。唱腔有“天門土地調”、“土地垛板”、“土地起板”、“土地漫板”、“六四字調”、“十七三調”、“倒牽牛調”、“燕兒花調”、“七字平調”等曲調。土地戲唱腔的最大優點是節奏較慢,吐字清,觀眾聽得懂。解放以來、各地農村業餘劇團,普遍都採用這種演唱形式來配合各種中心任務,開展各種好人好事宣傳活動。人們都認為土地神是善良之神對人熱情真誠,他的諄諄教誨,勸善改過,因果相承、善惡有報,使老幼孺婦都能銘刻在心。
相關詞條
-
徽戲
徽州人善歌舞。明萬曆年間,當過歙縣縣令的傅岩在《歙紀》中說:“徽俗最喜搭台看戲”。
概述 起源 發展 分類 養護方法 -
儺戲
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
劇種簡史 分布區域 傳統劇目 戲曲音樂 表演藝術 -
二槓土地戲美男
"小說類型時空穿越內容簡介土地婆婆勤勤墾懇的救死扶傷
小說類型 內容簡介 -
目連戲
目連戲是以宗教故事“目蓮救母”為題材,保存於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是目前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劇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 目連戲將佛教與儒家所主張的孝道...
劇種源流 代表劇目 藝術特色 代表類別 代表藝人 -
安順地戲
地戲,俗稱“跳神”,是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民間戲劇,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當草萊開闢之後,人民習於安逸,積之...
介紹 分布 歷史 演出程式 現狀 -
梓潼陽戲
梓潼陽戲始於清乾嘉年間,甚至更早些時間已在梓潼一帶流傳,至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源於道教,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
概述 溯源 特點 劇目 表演 -
貴池儺戲
貴池儺戲是安徽貴池古老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佛教聖地九華山下的劉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帶。它是以宗族為演...
藝術簡介 演出劇目 儺戲音樂 舞台美術 歷史淵源 -
蒼溪燈戲
蒼溪燈戲又稱鼓樂神、喜樂神,是流行在川北、陝南一帶歷史悠久的傳統歌舞小戲。具備 唱、念、做等表演具備戲劇的一般要素,頗具地方特色,深受民眾歡迎。
溯源 分類 特點 演變 脈絡 -
八岔戲
八岔戲它以語言通俗、曲調優美、故事生動而深受民眾熱愛,它的聲腔唱段遍及全區各個角落。它的稱謂有“七岔戲”、“花鼓戲”、“陽八岔”、“陰八岔”、“大八岔”...
釋義 基本內容 常演的劇目有: 歷史淵源 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