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戲

土地戲是儺願戲中老司扮成土地公、土地婆、直接與觀眾對話進行演出演唱的一場折子戲。 土地戲稱之為“戲”,主要是它表演時著“戲”裝,帶有戲劇的表演形式。 土地戲的表演分為三種:第一種為雙人土地(即土地公、土地婆),是人們最常見的一種。


土地戲是儺願戲中老司扮成土地公、土地婆、直接與觀眾對話進行演出演唱的一場折子戲。除此之外,土地戲還適用於逢年過節,老司藝人向寨土民、各家各戶送財喜、討打發的一種輕便易行民間演唱形式。
土地戲稱之為“戲”,主要是它表演時著“戲”裝,帶有戲劇的表演形式。而土地戲的真正類別則應該列為曲藝演唱類,其原因是它表演的本身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更沒有跌宕起伏的矜持衝突,不構成戲劇。它有表演形式類似二人表演的花燈,類似漢文化的二人轉。
土地戲始於700多年前的宋代。土地戲屬於低儺,介於儺願戲中的正朝戲和花朝戲之間。土地戲的表演分為三種:第一種為雙人土地(即土地公、土地婆),是人們最常見的一種。表演時用鑼鼓伴奏,也有不用鑼鼓伴奏,或只有土地婆手執陰陽卦打節奏;第二種是單人土地、僅土地公一人表演,人稱獨角戲;第三種為多人土地,即土地公、土地婆、土地大媽、土地二媽、土地三媽、土地公與土地二媽的土地子總計五人,又稱五靈土地。表演時鑼鼓伴奏,參演人員為七緊八松。各戴木質假面。土地公手執蒲扇、拐仗;土地婆手執手巾、陰陽八卦應拍節奏,一般都伴奏鑼鼓而手舞足蹈、念唱演之。
土地戲一般都戴木質假面、不露其真容真貌進行表演。但自清代“改土歸流”之後,受漢劇、陽戲等影響,也有土地婆改用油彩化妝表演的。而土地公則千古不變的戴著面具。
土地戲劇目有《土地公婆》、《五靈土地》、《土地神》、《唱古人》、《十二月》、《十月懷胎》、《十繡》、《十八址》、《十七三》、《傳書》、《領猖》、《九連環》、《雙寶圖》、《十得夫》等。唱腔有“天門土地調”、“土地垛板”、“土地起板”、“土地漫板”、“六四字調”、“十七三調”、“倒牽牛調”、“燕兒花調”、“七字平調”等曲調。土地戲唱腔的最大優點是節奏較慢,吐字清,觀眾聽得懂。解放以來、各地農村業餘劇團,普遍都採用這種演唱形式來配合各種中心任務,開展各種好人好事宣傳活動。人們都認為土地神是善良之神對人熱情真誠,他的諄諄教誨,勸善改過,因果相承、善惡有報,使老幼孺婦都能銘刻在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