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土地利用圖反映土地利用的狀況、程度與分布等,常採用逐級分類法,如一級分類有都市用地、農業用地、林地、水體、灌木、草地、沼澤、荒地等;二級分類如農業用地中分作物、果園、苗圃等。為評價農業發展水平,制訂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向和可能性提供參考 。
土地利用程度可以通過面積量算來實現。國內外已廣泛利用航空像片和“陸地衛星”影像進行土地利用製圖。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量算,除常規方法外,還採用計算機和光學-密度分割儀等先進手段進行,可達到較高精度。土地利用圖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和國土整治的重要基礎圖件 。
土地利用圖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程度、分布和進行規劃利用的專業圖件。根據一定的分類標準,採用適當的符號、色彩和註記繪製。它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圖、土地利用區劃圖,以及各級土地利用總體和專項規劃圖等。土地利用圖是合理安排、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制定經濟規劃的重要參考資料 。
分類
土地利用圖有大、中、小不同比例尺之分,它們的編制方法、表達內容及其容量以及套用範圍各不相同。
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
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一般比例尺是幾千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小地區的全面詳細調查或專題調查而編制,內容能較詳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特徵和微域差異。這類利用圖大都是根據相應地區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和航攝照片以及實地調查所得第一手資料而編制,能夠為生產布局、特別是農業布局以及農業生產規劃和技術改造提供具體的科學資料。
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圖
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圖比例尺介於十萬分之一至五十萬分之一,往往是配合一個大範圍地區的調查研究而編制,可以由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縮制而成,也可以根據相應地區的中比例尺地形圖,參考其他專題性地圖資料和實地調查資料彙編而成,可供區域規劃、農業區劃和國土整治參考。
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圖
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圖其比例尺小於五十萬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大區域或全國性研究而編制,一般是由大、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縮制,或根據小比例尺地形圖、專題地圖、衛星圖像以及有關的路線調查和文獻資料編制,反映大地區範圍內的各類土地利用的分布大勢,可供研究巨觀布局、編制大區或全國生產發展規劃和經濟區劃、國土規劃、農業區劃工作參考之用,也可作為教育用掛圖。
就內容而言,土地利用圖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圖、土地利用類型圖、土地覆蓋圖、土地利用區劃圖和有關土地規劃的各種地圖。此外,還有著重表達土地利用某一側面的專題性土地利用圖,如墾殖指數圖,耕地複種指數圖,草場輪牧分區圖,森林作業分區圖,農村居民點、道路網、渠系、防護林分布圖,荒地資源分布和開發規劃圖等。其中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主,要求如實反映製圖地區內土地利用的情況、土地開發利用的程度、利用方式的特點、各類用地的分布規律,以及土地利用與環境的關係等。
發展簡況
土地利用圖表示土地利用狀況程度和分布的地圖。有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土地利用計畫圖。國際地理學聯合會於1951年成立世界土地利用委員會,力圖編繪世界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各國編制土地利用圖的規範。英國的斯坦普(L.D.Stamp)於1933—1939年全面調查了英國的土地利用現狀,1947年出版了《英國土地利用圖》(三千分之一)。各國經濟建設和開發中特別重視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工作,日本配合1953年公布的《國土綜合開發法》編制了全國五萬分之一的土地利用圖,成為編制國土開發工作的基礎。通常土地利用圖採取逐級分類方法。我國第一級分類包括城市用地、農業用地、林地、水體、灌木地、草地、沼澤、荒地等。日本土地利用的第一級分類包括:農用地、森林、荒地、水體、道路、宅地(住宅地、工廠用地、商業和事務所用地)、其他等。第二級是將第一級分類再細劃分,如農業用地又可分為耕地、果園、牧場和草地等 。
套用科學方法編制土地利用圖,最早出現於19世紀後期,大多為英、美地理學家進行小區域調查而製作的大比例尺典型土地利用現狀圖。把全國作為對象,在系統調查基礎上編制統一規格的土地利用圖,則始於1931年,當時倫敦大學經濟和政治科學學院地理教授L.D.斯坦普領導了英國全國土地利用的調查和製圖。全套地圖因受第二次大戰影響,到1948年才全部完成出版。由於英國土地利用圖編制的成功,1949年國際地理聯合會(lGU)成立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發起編制百萬分之一世界土地利用圖,但僅亞洲和非洲少數幾個國家完成了全國的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歐洲各國在國際地理聯合會的啟發之下,在60年代末,共同編制了12幅二百五十萬分之一《全歐土地利用圖》。1969年國際農業經濟學者協會(lAAE)利用現成資料彙編成《世界農業圖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世界各地區土地利用圖多幅,內容則比較概略。已編制的大比例尺全國土地利用圖,以日本較為先進。日本自1953年起即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的調查與五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編制。全國二萬五千分之一土地利用現狀圖已開始編制。
自60年代遙感技術開始套用於製圖工作以來,衛星遙感圖像已成為編制土地利用圖的一種重要資料。藉助於不同季節取得的圖像資料,可以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動態。
中國利用現代方法進行區域土地利用典型調查並編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始於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對西南地區進行過較多的調查和製圖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類工作開展的規模更大,成果包括大、中、小比例尺和內容各有所側重的土地利用現狀圖。70年代後期亦開始套用遙感技術,並進行電子計算機自動製圖的試驗。8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發起組織了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和百萬分之一地圖的編制工作,並制定了統一規範,內容分3級、62小類。這項工作成果能為國土整治以及各大地區和全國性規劃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
土地利用研究
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下,人們為了一定的社會和經濟的目的,按照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採用一整套生物和技術的措施,對土地進行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等一系列的經營活動,統稱為土地利用。概括地說,土地利用是指人類通過一定的行為,利用土地的特性,來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 。
20世紀中國土地利用研究始於30年代。30~40年代,中國少數農業經濟學家和經濟地理學者開始從事土地利用研究,如1931~1932年,農經學家張心一的《中國農業概況估計》,即是利用實地調查和農業統計資料,編制了全國耕地類型(水田、旱地)和農作物分布圖及統計表,它是中國近代較早的農業土地利用研究成果。1937年,金陵大學農學院對中國東部農業地區(不包括東北地區)進行了廣泛調查,出版了《中國土地利用》一書及圖集,比較系統地反映了當時土地利用的情況和問題。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央大學、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地理系的一些學者,在西南地區開展了土地利用調查和製圖研究,其中1943年吳傳鈞進行的四川省威遠縣山區土地利用調查,1944年程璐進行的四川常壽縣水庫淹沒區和雲南省滇池的土地利用調查,浙江大學進行的貴州省遵義縣土地利用調查,都代表了40年代中期土地利用研究的狀況和進展。
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國土地利用研究的重點是對一些地區的土地利用狀況開展調查和製圖研究。1949~1950年,吳傳鈞主持開展了南京市土地利用調查與製圖研究,利用1:1萬地形圖進行野外填圖,最後編制出版了《南京土地利用圖》(1:4萬),這是50年代初期土地利用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對後來研究南京市土地利用變化有重要參考價值。1956~1960年,在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中,吳傳鈞等編制了1:300萬土地利用圖,概括反映了黑龍江流域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及分布特點,是編制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的一種嘗試。
1958~1961年,鄧靜中等結合農業地理調查開展了典型地區土地利用調查。如1958年北京市郊區昌平縣馬池口土地利用與農作物布局調查,1960年山西省離石縣城關公社和李家山林牧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1961年湖南省永興縣田青大隊亞熱帶丘陵區土地利用和單、雙季稻布局調查,湖北省孝感縣臥龍公社蟠龍垸大隊平原、湖垸地區土地利用與農作物布局調查。以上調查研究都是以農業土地利用為中心,利用1:5000地圖進行地塊填圖,在分析現狀土地利用的基礎上,提出調整土地利用的建議 。
1962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與農業部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協作完成了《中國土地現狀區劃》研究。本次區劃是以如實反映各地區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現實特點作為基本依據,具體包括:①對於熱量、水分和土地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程度;②農業經營方式的特點,如農作制度、畜牧制度;③農業部門和作物結構及生產水平;④當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關鍵問題。同時考慮自然經濟條件和進一步開發利用方向。以此為依據將全國劃分為4個一級區、12個二級區、51個三級區,129個四級區。分區闡述了土地利用和農業發展方向及途徑,這是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土地利用區劃研究成果,後來成為進行全國農業現狀區劃的重要基礎。
1973~1978年,在吳傳鈞主持下,組織全國各地理單位開展了“中國農業地理”叢書的編寫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研究中國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問題。研究中分析了中國土地利用現狀的特點,中國耕地、林地、牧地、陸地水域等利用現狀和問題,並對宜農荒地資源及開發利用條件進行了評價。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中國北方水澆地分布圖》、《中國耕地複種指數圖》和《中國土地利用概圖》(1∶600萬)。其中,《中國土地利用概圖》將中國土地資源劃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道路、冰川、永久積雪、沙漠、戈壁、高寒荒漠和礦山10個類型,它是我國第一幅全國範圍土地利用現狀圖。
1973~1977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科技人員再次前往黑龍江、內蒙古東部進行荒地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調查研究,提出了開發利用荒地資源的建議 。
80年代以來,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但是,土地資源不清,利用不當,管理不善,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查清土地資源家底,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與問題,揭示土地開發潛力,探討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徑,成為加快國民經濟發展,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