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土地類型圖 是反映土地這一地表自然綜合體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徵的地圖。土地類型的分類主要根據綜合分析、主導因素和生產實用3項原則,也是編制土地類型圖的基礎。中國自然條件複雜,土地類型千差萬別,首先按水熱條件(≥10℃期間的積溫和乾燥度)的組合類型劃分出土地綱,綱以下按大(中)地貌類型(山區以垂直地帶為主要指標)劃分出土地類,類以下按植被亞型或群系組、土壤亞類劃分土地型。土地綱是研究土地形成、特性、結構、分類的基礎,土地型是製圖的基本單元。土地類型圖的編制常以地形圖、衛星象片(航空象片)、質量好的更大比例尺的土地類型圖為基本資料,以鄰近學科的各種專業圖件、文獻資料和統計資料作補充和參考。其編制為農業發展規劃、國土整治和開發提供重要科學依據。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進行不同比例尺的土地類型劃分、評價和大中比例尺的土地類型製圖,80年代開始的全國1∶100萬土地類型圖的編制,為土地類型的深入調查研究和製圖開創了新局面。
中國土地類型
中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 。全國土地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我國北起寒溫帶,南至赤道帶,尤以亞熱帶和溫帶所占面積為大,光熱條件比較優越。經過長期開發利用,逐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土地類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大多為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水熱條件充足,開發歷史早,尤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集中連片,
廣東韓江三角洲和台灣西部平原分布也較集中。在一些大小河流沿岸及丘陵坡地,耕地呈小片和條狀分布。西部地區耕地主要分布於四川盆地、黃土高原、西北綠洲、西南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除成都平原耕地面積較大外,其他地區均較分散。林業用地分布範圍很廣,包括森林用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森林以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和川滇西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最為豐富,東南丘陵低山區以人工林為主。天然草地主要分布於內蒙古、甘肅、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等地,其中草原占草地面積的80%,可利用的草原占草原面積的70%。
陸地淡水水域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外流區域。在我國土地資源中還有不少難以利用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包括大面積的沙漠、戈壁、鹽殼、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
土地資源特點
我國土地資源總的特點是:
①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
土地資源絕對數量大,人均相對數量小。我國耕地、森林和草原面積的絕對數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但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資源數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土地占有量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30%,人均耕地僅相當於世界的27%。
②山地多,平地少
且土地資源在數量上是有限的,在分布上具有固定性,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工交事業的發展,必然使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愈加尖銳。
③土地資源的地域差異顯著
以大興安嶺—鄂爾多斯—青藏高原東南緣為界,其東部是我國耕地、林地、淡水水域和工交、城鄉居民用地的集中分布區,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都很高。西部地區大部分為草地和難以利用的土地,土地利用程度很低。在東部地區內,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以旱地為主,約占全國旱地的85%;南方以水田為主,約占全國水田的93%。土地資源的地域差異還表現出垂直地帶性差異,尤其以西南、藏南地區和西北一些山區最明顯。
④土地後備資源有限
我國現有荒地面積10800萬公頃,其中宜農荒地僅3535萬公頃,占荒地面積的32.7%,相當於現有耕地面積的36.9%;林業用地26743萬公頃,其中宜林荒山荒地7661.5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28.6%,相當於現有森林面積的6.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新開墾荒地與減少的耕地面積基本持平,且新開荒地往往是需經改造的坡地、劣地,被徵用的地則多是良田平地。因此,對土地資源必須堅持利用和治理保護相結合,珍惜每一寸土地將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