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除西部外,皆有分布。
形態特徵
體稍延長,呈長橢圓形,尾柄短。口端位,齒白色,具缺刻。眼前有一深溝。除口緣唇部無鱗外,全被骨質鱗片;頰部亦全被
鱗;鰓裂後有大型骨質鱗片;尾柄鱗片具小棘列,向前延伸不越過背鰭軟條後半部。背鰭兩個,基底相接近,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棘粗大,第II棘則細長,第III背鰭棘明顯,突出甚多;背鰭及臀鰭軟條截平;尾鰭圓形。成魚體深黑褐色;腹部有成列的大形白斑,背部在眼後至第二背鰭間黃色,具小黑斑;吻部黃色;眼前有一黃帶。第一背鰭黑色,第二背鰭與臀鰭白色,基部與鰭緣橘黃色;胸鰭白色,基部黃色;尾鰭黃色,基部與鰭緣黑色。漁業方法
通常以陷阱法或流刺網捕獲,以生鮮于市場出售,因食物鰱的關係,食之可能引起中毒;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是極受歡迎之魚種 。
棲息環境
成魚喜棲息在珊瑚礁外緣峭壁處,幼魚則在超過20米的深峭壁洞穴或岩脊附近活動。適應熱帶海域和珊瑚礁生活,相關深度在上下限水深1至75米;野外生存密度最多的海域位於43°N-32°S,31°E-168°W。[2]
生活習性
花斑擬鱗魨睡覺或是感受到驚嚇及危險時,會躲進具有小入口的礁洞中,並將背上的硬棘撐直,把身體卡在洞穴中,以增加掠食者捕食的困難,來保護自己,而豎立起的硬棘外型,就猶如槍枝的板機扣;而圓滾滾的體型和如盔甲般厚實的外皮,像極了炮彈,模樣十分滑稽,因此又有“小丑炮彈”、“花斑擬板機魨”之別稱。為雜食性海洋生物,野外主要以海膽、海星、甲殼類等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人工飼養,可以餵活的或冷凍食品,如蝦,魷魚,貽貝和切碎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