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通行於三晉和周的一種中有圓孔的圓形銅幣。此錢一般無內外郭,背為平背。錢上有“共”、“垣”、“藺”、“離石”、“襄陰”、“漆垣”、“安臧”、“東周”、“西周”、“共屯赤金”、“半寰”等文字,大多為地名或國名,如共、垣屬魏,藺、離石屬趙,安臧屬周,東周、西周為國名。這類圓錢大小不一,大致可分為大小兩類。大錢直徑3.5~4厘米,重約合10~18克;小錢直徑2.5厘米左右。大錢中的“漆垣”則標明“一釿”,可見小錢當為半釿。“半瞏”屬小錢,錢文“半瞏”即指半釿小圓錢而言。安臧錢的書體和安臧空首布上的“安臧”2字相似,表明兩種錢鑄造年代相近,似應在戰國早期或中期。三晉圓錢品種較多,其中有些當和周錢同時有的可能較晚。傳世品中還有一種文曰“重一兩十二珠”(或譯“珠重一兩 ,十二”)的圓孔錢,前人或以為是秦錢,因為此錢資料太少,情況很難弄清楚。
戰國時三晉的各種圓錢,鑄造較少,故流傳至今的實物也不多,較常見的僅共、垣兩種,山西省聞喜、侯馬和河南省的輝縣洛陽等地曾有出土。周錢中唯有安臧錢近年有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