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錢

簡介

圜錢圜錢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圓形,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一說由璧環演變而來。是方孔錢的前身。

歷史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係是有聯繫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中國古錢幣

形狀分:貝幣 - 布幣 - 刀幣 - 蟻鼻錢 - 圜錢 - 皮幣 - 錢牌 - 制錢 - 王莽幣 - 方孔錢 - 銅元 - 鈔票 - 元寶
質地分:銅錢 - 鐵錢 - 銀幣 - 金幣 - 玉幣 - 陶幣 - 貝幣 - 皮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