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雍正皇帝胤禛一生寫詩不多,有關圓明園的題詠只有 60餘篇,寫於康熙朝的則更為少見,其中冠以景名者僅有一組集景詩“園景十二詠”,而這正是我們探究圓明園早期形象的主要依據。“園景十二詠”詩,收錄於《雍正御製詩文集》卷二十六,也就是他作為皇子時的詩集“雍邸集”之六,大約成詩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二詠”之目分別是:深柳讀書堂、竹子院、梧桐院、葡萄院、桃花塢、耕織軒、菜圃、牡丹台、金魚池、壺中天、澗閣、蓮花池。這裡所詠的十二景,從清宮檔案和乾隆御製詩注中,我們可以確知其中十景的具體所在,即有六景在後湖周圍,兩景在後湖西北,另在後湖直北和福海西岸各有一景。具體說就是:“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三景,正是後湖東岸自南而北的鏤月開雲、天然圖畫和碧桐書院;“澗閣”正 是後湖北岸的慈雲普護;“菜圃”、“金魚池”正是後湖西岸的杏花春館和坦坦蕩蕩;“桃花塢”和“壺中天”都在後湖西北的武陵春色;“耕織軒”是在後湖直北的水木明瑟;“深柳讀書堂”則是福海西北山水間的 雙鶴齋即廓然大公一景。還有“蓮花池”可能在曲院風荷或長春仙 館一帶,“葡萄院”則可能在九州清晏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