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花園

“圍牆花園(walledgarden)”是一個控制用戶對套用、網頁和服務進行訪問的環境。圍牆花園把用戶限制在一個特定範圍內,只允許用戶訪問或享受指定的內容、套用或服務,禁止或限制用戶訪問或享受其他未被允許的。

簡介

在Internet上,“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指的是一個控制用戶對網頁內容和服務進行訪問的環境。“圍牆花園”把用戶限制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它允許用戶訪問指定的內容,同時防止用戶訪問其他未被允許的內容。Internet服務提供者可能允許用戶對包括在“圍牆花園”中或者之外的網站進行選擇。儘管“圍牆花園”並不能實際的防止用戶訪問圍牆外的東西,但它使訪問牆外內容要比訪問內部內容要難。服務提供者圍牆的原因很多,例如,在1999年,美國線上少兒頻道就建立了一個圍牆花園,以防止用戶訪問一些不適宜的網站。然而,建立花園的一個普遍的原因還是由此產生的利潤:運營商們引導用戶訪問合作夥伴的網站,卻不能訪問競爭者的網站。因為像手機這樣的無線設備通常只能訪問限制在一個範圍內的網站,這一部分網站對於無線用戶來說就算是一個圍牆花園。談及整個網路,美國線上服務公司可以說是圍牆花園方案主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實踐者。根據一位權威人士的說法,85%的美國線上用戶從未離開過美國線上的領土,據經濟學家分析,美國人花費在網上的40%的時間都處在美國線上圈定的圍牆花園內。“圍牆花園”這個術語的發明權屬於John Malone,他是收購Malone公司的電信公司AT&T的前任業主。

產生原因

Internet服務提供者可能允許用戶對包括在“圍牆花園”中或者之外的網站進行選擇。儘管“圍牆花園”並不能實際的防止用戶訪問圍牆外的東西,但它使訪問牆外內容要比訪問內部內容要難。

服務提供者圍牆的原因很多,例如,在1999年,美國線上少兒頻道就建立了一個圍牆花園,以防止用戶訪問一些不適宜的網站。然而,建立花園的一個普遍的原因還是由此產生的利潤:運營商們引導用戶訪問合作夥伴的網站,卻不能訪問競爭者的網站。因為像手機這樣的無線設備通常只能訪問限制在一個範圍內的網站,這一部分網站對於無線用戶來說就算是一個圍牆花園。

談及整個網路,美國線上服務公司可以說是圍牆花園方案主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實踐者。根據一位權威人士的說法,85%的美國線上用戶從未離開過美國線上的領土,據經濟學家分析,美國人花費在網上的40%的時間都處在美國線上圈定的圍牆花園內。“圍牆花園”這個術語的發明權屬於JohnMalone,他是收購Malone公司的電信公司AT&T的前任業主。

網際網路秉承的是“端到端透明”的思想,帶來了網路的開放性,把內容、套用和服務的控制權交給了終端(包括伺服器),打破了當年電信公司對網路的壟斷地位,為後來網際網路的商用化和蓬勃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網路的開放接口盡力而為地轉發IP包,與高層業務和套用無關,因此網路運營商只能提供比特管道服務,網路服務同質化,缺乏創新空間。這種同質競爭直接導致2001年前後,大量網路運營商的倒閉、破產和兼併,使得純粹意義上的ISP沒有一個能夠活下來。於是,另外一些ISP開始把他們的IP網路圈起來,增加各種邊界控制節點,利用圍起來的比特管道帶來的差異性,提供一些增值服務,以獲取更高的利益,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圍牆花園”的業務模式。

美國AOL公司是圍牆花園方案最早的實踐者。早在1999年,AOL少兒頻道就建立了一個圍牆花園,以防止孩子們訪問不適宜的網站。這種模型後來被其他一些網路運營商和業務類型廣泛發揚光大,從固網發展到了移動網(如i-mode,移動夢網),再發展到了IPTV和NGN。當然,ISP的圍牆是基於自己的網路建設的,對於其他企業,都不喜歡被圍在裡面或外面,想自己建牆。如果是終端廠家,最想做的肯定是基於終端建圍牆。如果是網站企業,最想做的肯定是基於網站建圍牆。或者利用雲計算的思路,混合方式建圍牆。

基於終端的圍牆花園在智慧型終端上做功課,比如限定終端用戶可以下載使用的套用類型,限定用戶可以訪問的網站類型或服務類型等,典型的案例有PC終端上防止兒童訪問不宜網站的“綠色上網”,IPTV終端中限制用戶可收看的電視台和節目內容源,以及移動智慧型手機中的AppStore模型等。

為了提高瀏覽器的普及度以及加強用戶忠誠度,供應商通常採用的一種方法是鼓勵獨立開發人員創建載入項、外掛程式及其他擴展來提供額外的功能,並允許用戶自定義其瀏覽器,以讓瀏覽器以最適合他們的方式來運行。但這種做法的不足之處是,糟糕編寫的外掛程式會影響瀏覽器以及系統的穩定性,而惡意外掛程式會讓個人信息面臨風險。

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功能與安全的平衡一直是難題,對於瀏覽器尤其是如此,畢竟瀏覽器是訪問網際網路以及訪問未知和不受信任來源內容的最常用界面。Firefox外掛程式執行時可完全控制瀏覽器,與Chrome和Safari不同,沒有任何障礙阻止它們彼此隔離或與瀏覽器隔離;這是讓開發人員實現強大水平定製化和附加功能的原因—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新的審查過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動化和人類審查者找到可能隱藏的攻擊向量,鑒於提交的數量以及現代惡意軟體的複雜性,這將是艱巨的任務。

案例

目前最成功的基於終端的圍牆花園是AppleiOS系統,其下載量超過了全球移動套用的一半。在基於入口網站的圍牆花園模式下,用戶通過入口網站可以很便捷地訪問該門戶或指定入口網站上的服務(ISP自身或合作者的服務),或者只有註冊的用戶才能訪問所保護的服務,也可能不允許外部搜尋引擎的訪問。該類圍牆花園旨在提供套用層“保護”,典型的如Facebook,Twitter等。

圍牆花園模式成功的核心辦法是“連拉帶打”,一是要能夠吸引用戶,二是要能夠控制用戶。因此,花園中的“花”要足夠多,足夠好,才可能吸引人進園消費,不能都是ISP、終端或網站自己種,需要引入第三方開發者。終端廠家發明了基於終端的AppStore模式,網站發明了基於網站的WEB2.0模式,雖然圍牆還在但都成功吸引了眾多追隨者。而網路運營商不善於自己“種花”,在培育和引入第三方的“種花者”方面又缺乏有吸引力的創意,甚至要價太狠(比如曾經有運營商分成比例高達5:5)等原因,這種基於網路的圍牆花園的命運,難免就悲摧了。

運營商圍牆花園模式,最早受到的衝擊來自Yahoo。Yahoo採用了一種完全開放而免費的方式提供網際網路內容服務,奠定了全球網際網路基本遊戲規則。在開放和免費、寬頻和PC終端的發展普及下,一大批網際網路公司崛起,開始衝擊運營商,圍牆先從壟斷力量最薄弱的固定網際網路服務倒下。隨著3G等無線寬頻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的圍牆花園,也轟然倒下。網站越壯大,終端越智慧型,頻寬越寬,基於網路的圍牆就越容易被推倒。基於網路的圍牆倒下了,運營商的圍牆夢破滅了,網際網路卻並沒有因此而更加開放和自由,因為新的圍牆又建起來了。這次控制用戶的手段,從控制網路變成了控制終端和網站,從網路運營商變成了移動終端商和網站了。

2008年,Apple在iPhone手機上藉助AppStore,建立了新的圍牆花園。Facebook近10億和Twitter的1.4億用戶信息,是一個龐大而封閉的花園,只有通過股權和戰略合作的微軟公司的Bing才可以搜尋訪問到。如果優質資源被進一步控制在網站內,開放的Google和Baidu等搜尋引擎,就只能在信息“垃圾堆”里翻找食物了。為什麼在開放的網際網路上,大家都熱衷於建圍牆呢?公開的原因只有一個:保護用戶安全。安全公司TrendMicro最新的統計發現,開放的GoogleAndroid系統的惡意軟體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由2012年初的5000個上升至現在的20000個,預計到2014年第四季度將增長至130000個,而且有很多惡意套用被下載超過700,000次。雖然封閉的AppleiOS也存在一些惡意抄襲套用,但數量少多了。

建圍牆背後的原因也有一個:最大限度控制用戶和資源。無論是網站、網路還是終端服務商,都希望通過圍牆將用戶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以自己為核心的產業鏈。當全球的總市值,也只是77個Apple公司那么多時,是對Apple圍牆花園模式成功的最好佐證。當然Yahoo當年不建圍牆,也不是因為菩薩心腸,而是因為弱小的Yahoo根本無法採用建圍牆,與AOL等電信巨頭競爭,不如反其道行之。同樣的,Google在移動智慧型終端領域是後來者,重走Apple圍牆花園之路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選擇了反方向的開源開放之路。

關於“圍牆花園”的合法性爭論,是幾年前Google和ebay等網際網路公司挑起的,他們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網路運營商,因此主要是圍繞基於網路的圍牆花園模式進行的。網際網路公司認為網路是一種公共的基礎設施,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在網路上傳輸數據,ISP不得對網上的傳輸進行任何岐視性限制或收費,即網路中立原則。以Apple、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一方面享受者網路中立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又加緊建設自己的圍牆。網路中立(部分)了,但終端可以不中立,網站也可以不中立。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和圍牆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在網際網路上建圍牆,從技術上說是不合理的,但從安全和商業的角度看卻是合理的。商業化的網際網路,應該對完全開放的技術性體系架構,做相應的修正和發展。在不影響用戶參與創新的前提下,在網路中內嵌一些對用戶透明的管理和控制機制(但不一定是“圍牆”),抑制用戶的不自律行為,平衡產業鏈不同角色之間的職責和利益。網際網路技術上的核心理念是“端到端透明”,商業上已經不透明了。未來網際網路的核心理念,應該是“有條件的端到端透明性”。未來網際網路上,建立圍牆和拆除圍牆的事情,還會不斷繼續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