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核素消融療法簡介
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乳頭狀癌和濾泡癌,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轉移以頸部淋巴結轉移和血性轉移多見,前者以外科手術的方法獲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後者則處理比較困難,局部外照射和全身化療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多以療效不肯定和副作用大難以為繼。由於分化型甲狀腺癌有顯著不同於身體其它部位癌腫的獨一無二的特點,也決定了其發生遠地轉移後獨特的有效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國際核素消融治療。
核素對甲狀腺濾泡或癌腫起毀壞作用。核素經血循環到達某些組織並濃集,且以功能性鈉-碘遷移表達。在正常甲狀腺、甲狀腺癌、乳腺、唾液腺、胃、結腸、腎臟中均有表達,最後由大小便排出。碘的攝取與TSH、NIS表達上調和功能有關。一般正常的甲狀腺濾泡癌,乳頭狀癌攝核素能力最強,病變組織的濾泡越多、越完整、膠質越多攝核素能力越強,療效也最好。濾泡癌的攝碘最多,療效最好。
國際核素消融療法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後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尤其濾泡癌約有95%具有明顯攝碘並濃縮碘功能,核素對正常甲狀腺及能攝碘的癌細胞具有強大的放射性殺傷力,因此具有良好的療效。
國際核素消融療法特點
核素消融治療對分化型甲狀腺癌遠地轉移的療效明顯,尤其是甲狀腺濾泡癌特效,特別能延長伴有骨、肺轉移患者的生存期,對兒童、青年患者的療效更好。Nemec發現,具攝碘功能的甲狀腺乳頭狀癌肺轉移時,套用核素治療後,10年生存率可達94%,無攝核功能者僅3%。Mazzaferri發現,在分化型甲狀腺癌伴骨、肺轉移等遠地轉移的806例中,5~10年生存率在核素治療的具攝核功能者為89%,上海152例分化型甲狀腺癌合併遠處轉移患者,133例患者接受了核素階段性長期治療,平均劑量(172.3±22.4)mCi/次,人均治療(8.31±5.2)次,間隔(127±26)d,其餘因轉移灶不攝取核素或其他併發症放棄治療。隨訪期1~10年,結果經核素碘治療後,82例(24.3%)治癒,57例病情好轉或控制,總有效率為88.2%,。
甲狀腺癌的攝碘率明顯影響核素碘的療效,可能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攝碘率的因素:
①年齡年輕者甲狀腺癌的攝碘率高於年老者,隨著患者年齡的上升,治癒率和有效率均明顯下降。
②甲狀腺全切除後,伴有輕度甲狀腺功能減退者,其轉移灶常伴甲狀腺功能而易吸碘。
③甲狀腺殘留量,甲狀腺越少效果越好,全甲狀腺切除後效果最佳。
④血清TSH水平在一定範圍內與吸碘成正比,30~50μU/ml為最佳,>50μU/ml時反而與攝碘率成反比。
⑤治療中加服碳酸鋰,可抑制甲狀腺釋放碘而不改變碘的攝取功能。
核素的療效還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非浸潤性而有淋巴結轉移者的核素碘的療效較好,具周圍浸潤能力的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核素的療效較差。
②無臨床表現,但被核素掃描發現小灶性肺轉移療效較好,可減少80%的死亡率,而其他影像學發現的肺轉移灶,死亡率是核素掃描發現小灶性肺轉移的6倍,療效較差;,改善率36%。
③套用核素治療腦、脊髓轉移時,對水腫造成的神經損害,可用糖皮質激素或重組人類促甲狀腺素(rhTSH)預防,防止嚴重後果發生。
④甲狀腺癌遠處轉移灶所在的部位對核素的療效也存在明顯的影響,核素消除骨轉移及肺轉移灶的能力明顯低於軟組織和縱膈轉移灶,導致這種差異的因素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甲狀腺癌清除手術注意事項
1、保持足夠的營養: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以及必需的礦物質(鉀、鈣等),並注意多喝水;您說的以上補品都可以吃。
2、忌碘:禁吃紫菜、海帶、鹹魚、海鮮等含碘高的食物;平時吃的加碘鹽可提前放入鍋內炒一炒即可;
3、禁忌咖啡、濃茶、菸酒,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4、重病者,應注意休息
療法效果
甲狀腺癌占確診的腫瘤病人的1.4%。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為2.5/10萬~4.0/10萬,並有增加的趨勢。
核素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DTC)已有60多年歷史,在我國開展此項工作也已近50年,安全可靠。外科手術切除、核素治療與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的聯合套用是國際上治療DTC的較理想方案,清除殘留甲狀腺組織的同時發揮治療轉移灶的作用。
做完甲癌核素消融治療後,個別人可能出現聲音嘶啞,脖子變粗,請不要害怕,那只是暫時反應,治療後周圍組織水腫,可以以下治療:讓患者含化VITC,或咀嚼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減輕輻射對唾液腺的損傷。潑尼松10mg每日三次,減輕輻射作用引起的局部反應。囑患者多飲水,勤排小便,減少對膀胱的照射。每天至少排大便一次,減少對腸道的照射。
核素消融
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乳頭狀甲狀腺癌和濾泡狀甲狀腺癌)在術後是否需要進行核素消融?這是所有甲狀腺癌患者都十分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2009年11月美國甲狀腺學會(ATA)在其官方雜誌《thyroid》上發布了修訂版的《甲狀腺癌診治指南》,該指南明確指出:為了降低甲狀腺癌的死亡、復發等風險並最佳化疾病的分期和隨訪,對於具備下列任一情形的甲狀腺癌患者在術後應接受核素消融。具體情形如下: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核醫學科陳立波
1.已知存在肺、骨等臟器的遠處轉移(M1);
2.術中肉眼可見腫瘤突破甲狀腺包膜並侵犯皮下軟組織、喉、氣管、食管、喉返神經、椎前筋膜或包繞頸動脈和縱膈血管(無論腫瘤大小,T4);
3.原發腫瘤直徑超過4厘米(T3);
4.雖然腫瘤沒有突破甲狀腺包膜且直徑介於1—4厘米,但已證實存在淋巴結轉移或存在其他中、高危復發和死亡風險。具體包括:手術病理提示鏡下腫瘤侵犯甲狀腺周圍軟組織、高侵襲性組織學表現(如高細胞、柱狀細胞、島狀細胞、瀰漫硬化、低分化癌、濾泡狀癌、嗜酸細胞癌等)或血管受侵、腫瘤切除不完全、高甲狀腺球蛋白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嚴格來講,核素消融和碘-131治療的意義是有差別的。
核素消融使(術後殘留)正常甲狀腺組織受到靶向性電離輻射作用而壞死,充分實現甲狀腺組織的去功能化。其作用在於降低術後甲狀腺癌的復發、死亡風險並有利於進行疾病分期和隨訪。通常使用的碘-131劑量(活度)在30-100毫居里。
狹義的“碘-131治療”是指是指通過口服碘-131的方法,使甲狀腺癌殘留、復發、轉移灶受到靶向性電離輻射作用而壞死,起到抑制甚至治癒甲狀腺癌的作用。通常使用的碘-131劑量(活度)在150-250毫居里。
當然,在具體臨床實踐時,特別是首次收治時,部分患者同時存在殘甲和轉移灶(或復發、殘留)的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較大劑量的核素,同時起到殘甲消融和治療甲狀腺癌病灶的作用,此時就難以嚴格區分“消融”和“治療”了,或者說兩種情況可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