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後,並沒有立即占領上海的租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上海租界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孤島”。
各類學校為躲避戰火而遷校,使得租界內的高校多達30多所,有暨南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震旦大學、滬江大學、大夏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等大學;上海商學院、持志學院、上海醫學院、中法工學院、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上海法學院、上海法政學院、正風文學院(前身為誠明文學院)、同德醫學院、東南醫學院等獨立學院;及上海藥專、上海音專、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東亞體專、紡織工專、吳淞商船、立信會計等專科學校;加上從外地遷來的原設於蘇州的東吳大學、杭州的之江大學、蘇州美專滬校、南京的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部分院系。
這其中有部分學校遷往內地,如交通、滬江、同濟、復旦、光華等大學遷往四川各地,上海醫學院則遷往雲南昆明。
歷史沿革
上海籌備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次日,日軍進占上海租界。租界內的公私立高校以局勢突變為由,大多宣布停辦,大量青年學生失學。
1942年1月15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為“維護上海高等教育,招致大學人才起見,決定籌設國立東南聯合大學於浙江省境,以便收容自上海內撤各專科以上學校之員生。”同時要求“上海各大專學校除在內地已設有分校外,一律參加東南聯合大學。”
按照教育部的指令,在上海成立了東南聯合大學籌備委員會。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為主任,王鳳喈為副主任,胡健中、駱美奐、張壽鏞、曹惠群、楊永清、黎照寰、樊正康、裴復恆、阮毅成、許紹隸、許逢熙、胡寄南、李培恩、胡敦復為委員,校址設於浙江境內。6月下旬,由暨南大學建陽分校主任周憲文代替王鳳喈為副主任委員。委員中大多是上海公私立大學校長,另有部分委員是金華當地地方官員。
金華初創
1942年3月24日,東南聯合大學辦事處在金華酒坊巷金華中學正式成立,由原暨南大學訓導長的訓育員婁子明任處長。辦事處的主要任務就是接待和登記從上海撤出的各大學師生。
1942年4月5日、13日、25日東南聯合大學籌委會在金華連續召開了三次籌備工作會議,籌建工作進展順利。並派員在臨浦、諸暨、南澗、淥渚設立交通站沿途照料上海內遷師生。
東南聯大的在金華收容了上海專科以上學校學生200餘人,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上海醫學院等校學生亦有不少由東南聯大籌委會資遣徑赴設在重慶的母校繼續學業。上海各校之教職員經過杜佐周的聯絡接洽,大部準備內遷,或在內遷途中。
1942年5月15日,日軍突犯浙東,浙贛戰爭爆發,“金(華)蘭(溪)一帶日受敵機肆擾,軍政教育各機關遂相繼向西撤離。”
1942年5月17日晚,東南聯大200餘名師生在當地駐軍的協助下,準備撤退到江山。到達江山後,根據顧祝同的建議,學校決定再次轉移到福建建陽。
遷播建陽
1942年5月30日,全體師生步行經浦城開赴建陽,6月24日全部抵達建陽。東南聯大籌委會設在建陽童游奎光閣新建樓房裡,何炳松同時擔任暨大和聯大的校長,上午在暨大辦公,下午在聯大辦公,兩校辦公處相距三華里。
1942年9月中旬,何炳松致電民國教育部,請求正式成立東南聯大,以免上海未遷學校徘徊不前。但兩個月後才等到民國教育部“已令該校限期成立”的覆電,但關於學校成立的正式公文卻沒有著落。
不久,大同大學校長曹惠群率領師生抵達安徽屯溪,教育部電令何炳松收容,並指示可在屯溪設立東南聯大分校。
1942年12月2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606次會議決定:“東南聯合大學歸併英士大學,而將英士大學改為國立。”
1943年6月,東南聯合大學的文理商三學院和先修班併入國立暨南大學,法學院和藝術專修科併入國立英士大學(1949年被裁撤併入浙江大學、復旦大學),7月底,存在了1年5個月的東南聯大結束。從此“東南聯合大學”遂成為歷史陳跡。
組織機構
東南聯合大學設文、理、法、商四學院以及藝術、體育、紡織三專修科;籌備委員會分設秘書處、總務處、編訓處、會計室與設計委員會;總務處分設文書、事務、出納、交通四組,編訓處分設登記、訓導兩組。
1942年9月中旬新學年開學初,考慮到東南聯大儘管初具規模,但在師資、生源、校舍諸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難,於是“權將聯大文、理、商三學院與暨(南)大(學)原有的文、理、商三學院合併上課;另設法學院和藝術專修科,容納聯大有關院系的師生。教師一律由暨南大學致聘,既是聯大教師又是暨大教師。”學校聘請胡寄南為教務長,婁子明為訓導長,朱中慮為總務長,杜佐周為文學院院長,江之永為理學院院長,孫懷君為法學院院長,陳振銑為商學院院長,謝海燕為藝術專修科主任。
東南聯大的生源除早先在金華收容的上海學生外,1942年8月下旬還從撤退到建陽的淪陷區高中畢業生中錄取新生48名,先修班學生38名,這時全校共有學生231名。根據教育部指令,暨大先修班劃歸東南聯大。在1942年暨大第二次招收新生過程中,分別在福建的建陽、南平,浙江龍泉,江西鉛山設立考點,錄取新生226名,另外為了不使淪陷區高中畢業生“流浪失學,無所歸宿”,錄取了先修班學生99名也由東南聯大負責培養。
校徽
謝海燕先生為東南聯大設計了校徽,外廓作凸版V字形象徵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與各個盟國共同抗日,終將取得最後勝利,裡面五環則象徵東南五省緊密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