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稻9號

國稻9號

國稻9號,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對照Ⅱ優838短0.1天。

國稻9號(中9優8012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中9優8012是中國水稻研究所配組成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親本品種來源:中9A×中恢8012。2009年經第二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定通過,2009年7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243號發布,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19。
目錄
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技術審定意見選育機構

編輯本段特徵特性

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對照Ⅱ優838短0.1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劍葉寬而長,葉色淡綠,熟期轉色好,稃尖無色、無芒,每畝有效穗數15.6萬穗,株高125.7厘米,穗長26.0厘米,每穗總粒數184.5粒,結實率79.9%,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4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5.5%,長寬比3.1,堊白粒率31%,堊白度6.3%,膠稠度69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5.6%。

編輯本段產量表現

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遲熟中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6.90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3.74%(極顯著);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578.12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2.3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7.51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3.02%,增產點比例76.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8.47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31%。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每畝播種量6千克,稀播勻播,適施秧田肥,及時防病治蟲,培育帶櫱壯秧。 2、移栽:秧齡20—25天移栽,每畝栽插l.0—1.3萬穴,每畝栽插基本苗3—5萬苗。 3、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基肥用水稻專用肥每畝50千克,追肥在移栽後10天內每畝施尿素7.5千克。水漿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淺水促櫱,及時擱田,多次輕擱,淺水養胎,保水養花,濕潤灌溉,不過早斷水。 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

編輯本段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熟期適中,產量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編輯本段選育機構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一個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所。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杭州建立,1989年10月落成,是建國以來我國一次性投資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現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2003年經科技部等部門批准為非營利性農業科研機構。現任所長為程式華博士。 研究所以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為主,著重解決稻作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具有從事水稻群體、個體、組織、細胞、分子等各層次的科研能力。主要任務: (1)水稻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和種質創新與利用研究; (2)研究有關提高稻米產量、品質、耐不良環境和經濟效益的重大科學技術和理論問題; (3)組織和協調全國有關水稻重點科技項目和綜合發展研究; (4)開展國內外水稻科學技術交流、合作研究與人員培訓工作,編輯出版水稻學術刊物和理論著作。 現內部科研機構設有: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稻作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為“四個中心、一個實驗室”。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611人(含試驗場職工358人),其中高中級科技人員174人,博士生導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54人,碩士學位55人。同時還聘請國內外著名科學家擔任兼職研究員。 研究所所部位於杭州市區中心。在杭州西南34公里處的富陽市境內擁有一個包括實驗室群、實驗農場等在內的科學實驗基地,占地7400餘畝。基地建有科學實驗樓、圖書信息樓、生物工程樓、水稻種質庫、人工氣候箱群、溫室、訪問科學家與進修培訓人員宿舍及其它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為3.5萬平方米。實驗室中配備有近1200萬美元的科研儀器設備。在海南陵水縣還建有海南試驗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