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前身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所屬六個教導團。1930年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所屬六個教導團編為教導第二師。同年5月,教導第二師改為教導第四師,師長徐庭瑤。1932年冬,教導第四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下轄第二師、第四師、第二十五師。1933年3月,長城戰起,該軍急調北平,參加長城戰役及冀東作戰。1935年6月後,該軍奉撤出北平,開赴河南洛陽休整。1936年春,該軍調至晉南地區。
1937年8月,第十七軍以第二十五師為主擴編為第五十二軍,隸屬第一戰區,軍長關麟征。下轄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該軍組成後,參加平漢路北段作戰。1938年,該軍轉進至山東,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同年6月,關麟征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張耀明繼任軍長,歐陽芬任任副軍長。
除了長城戰役,第五十二軍在中國抗日戰爭初期曾參與台兒莊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
日軍進駐法屬越南後,第五十二軍調防雲南南部,防止日軍攻擊滇南。
抗戰勝利後,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後從海防由美軍船運秦皇島,一路沿北寧鐵路經長城攻入東北,擊敗林彪部接收瀋陽,後進軍安東。1946年11月鞍海戰役,下轄25師被全殲,師長李正誼等5877人被俘,1600餘人傷亡。在遼瀋戰役時,經國民政府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許可,未隨廖耀湘兵團西進解錦州之圍,反而南下搶占營口。營口戰鬥中,東北野戰軍九縱和獨立二師殲滅52軍2師全部,25師大部和軍屬輜重團共1.48萬人,繳獲各種火炮88門,輕重機槍301挺,長短槍2574支,汽車66輛。劉玉章率52軍軍部及直屬,25師一部共一萬多人撤走,再船運至江南整補。
上海戰役期間,第五十二軍於月浦之戰造成解放軍28、29軍部分損失。1949年,在軍長劉玉章率領下,先撤到舟山,後至澎湖,再到台灣,是以完全建制敗退到台灣部隊。
1954年7月1日,番號改編為第八軍,1956年更動番號為第三軍,1976年先更動番號為第十一軍,再改為第六十九軍。1989年軍級單位裁撤,時駐地為台北。
來台後,如第二師後變更為第三三師、第三三三師,代號為埔光部隊,素有“天下第一師”稱號(因第一師覆滅未撤退來台);第二十五師變為第三十四師、第二三四師,代號為長城部隊;兩師皆為國軍主力。
近年師級單位裁撤後,埔光部隊(黃埔之光)保有一旅:第二九八旅,改代號埔傳部隊;長城部隊(紀念長城戰役古北口之役)保有一旅:第二百旅,改代號古北部隊。2013年4月1日,第二百旅再次更換番號為第二三四機械化步兵旅,代號回復為長城部隊。2013年7月1日,第二九八旅更換番號為第三三三機械化步兵旅,代號回復為埔光部隊。
歷任軍長從成軍至撤台初期為關麟征、張耀明、趙公武、梁愷、覃異之、劉玉章、郭永。
在檯曆任軍長依序為侯程達、張光智、田樹樟、郝柏村、胥立勛、丁恩元、張道一、張振遠、蔣仲苓、夏超、梁鳳彩、李君志、柏隆櫃、羅本立、黃世忠、王文燮、張前廣、張光錦、梁世銳。
主官異動
1937年7月(駐地陝西鹹陽):軍長關麟徵,副軍長張耀明。第2師師長鄭洞國,第25師師長張耀明。
1938年10月:軍長張耀明,副軍長趙公武。第2師師長趙公武,第25師師長張漢初,第195師師長梁愷(新調入,由河南保全團編成)。
1943年2月(駐地雲南):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第2師師長劉玉章,第25師師長姚國俊,第195師師長鄭明新。
1945年8月(駐地雲南文山):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第2師師長劉玉章,第25師師長劉世懋,第195師師長陳林達。
1947年6月(東北):軍長梁愷,副軍長劉玉章、鄭明新。第2師師長劉玉章,第25師師長鬍晉生,暫編第58師師長王家善(由原滿洲國軍改編)。第195師調離52軍建制,擴編為新5軍。
1948年3月(東北):軍長劉玉章,副軍長平爾鳴。第2師師長平爾鳴,第25師師長李運成,暫編第54師師長黃建墉(暫編第58師投共,重建暫編第54師調入52軍建制)。
1949年4月(上海):軍長劉玉章,副軍長李運成。第2師師長郭永,第25師師長李有洪,第296師師長劉梓皋(暫編第54師後改調新8軍建制,於錦州覆滅,296師在52軍撤至葫蘆島時調入)。
1949年5月25日,52軍由由上海撤向舟山群島後:
1950年7月(台灣):軍長劉玉章,副軍長張勖哉。轄第2師師長郭永、第25師師長何志浩、第40師師長張文博。
1954年7月(台灣):改稱第8軍,軍長郭永。轄第33師〔第2師改編〕師長侯程達、第34師〔第25師改編〕、第68師第〔第339師改編〕師長馬滌心。
1956年6月(台灣):改稱第3軍。
1976年1月(台灣):改稱第11軍。
1976年8月(台灣):改稱第69軍。
1989年7月(台灣):第69軍(台北軍)司令部裁撤〔陸精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