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比例

國民經濟比例是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關係量的對比。隨著社會生產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緊密關係,形成各種錯綜複雜的比例。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為獲得本身需要的各種不同產品量而按一定比例把社會勞動(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分配於不同部門的反映。

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例對任何社會都是必要的,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實現形式。能自覺地按比例,使比例協調,保持國民經濟平衡,可以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不自覺地按比例,使比例失調,造成國民經濟不平衡,會延緩甚至破壞經濟發展,降低社會經濟效益。重大的經濟比例有:(1)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2)社會再生產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的比例;(3)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比例;(4)能源工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5)社會商品供應量與購買力之間的比例;(6)生產和基本建設之間的比例;(7)經濟建設與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之間的比例;(8)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之間的比例;(9)國民經濟各地區之間的比例;(10)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比例,等等。各種經濟比例受社會、歷史、自然、科技、管理多種因素影響,歸根結底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速度制約。人們要隨這些因素的變化及時調整有關的經濟比例,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教育與國民經濟的比例、教育投資與國民經濟總投資的比例,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