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比例關係

國民經濟比例關係

國民經濟比例關係,是一個國家,國家內部各地區,各產業領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量化關係。包括綜合性比例、部門之間的比例、部門內部的比例、地區之間的比例、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比例等等,是衡量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

簡介

國民經濟比例關係是指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繫在數量上的表現。

本質

(1)國民經濟比例關係是指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繫在數量上的表現。

(2)國民經濟中的各種比例關係,實質上是把社會總勞動(包括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於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的反映。

(3)在一個社會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如果能夠自覺地保持國民經濟比例關係的協調與平衡,則社會總勞動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反之,如果比例關係失調,則會造成社會勞動的浪費,經濟效益低下,阻礙社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分類

(1)綜合性比例。即對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具有綜合性和重大影響的比例關係,如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生產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類)的比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比例、積累和消費的比例、物質資料生產與人口再生產的比例,等等。

(2)部門之間的比例。包括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物質資料生產部門與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的比例。如工業與農業的比例;工農業與交通運輸業的比例;工農業與商業的比例;經濟建設部門與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間的比例,等等。

(3)部門內部的比例。

(4)地區之間的比例。

(5)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比例。如生產與分配、生產與交換。生產與消費的比例,等等。

體現

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在產業結構中的體現是

(1)產業結構首先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及其分部門之間的組合構成狀況,以及它們在社會生產總體中所占的比重。廣義的產業結構,包括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構成在內。

(2)從狹義的產業結構來看,產業結構可分為四種類型:兩大部類產業結構、輕重產業結構、傳統與新興產業結構、生產要素密集度產業結構。

(3)廣義的產業結構,是將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綜合起來加以考察,通常劃分為三次產業,形成一、二、三產業的產業結構。一般來說,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除第一、第二產業外的其他各業。

產業結構演變反過來影響國民經濟比例關係

每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總是呈現出逐步最佳化升級、由低級向高級逐漸演進,兩大部類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製造消費資料部類所占比重逐漸下降,製造生產資料部類所占比重逐漸上升;農輕重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農業比重逐漸下降,工業比重逐漸上升,工業中的輕工業的比重逐漸下降,重工業比重逐漸上升;傳統與新興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傳統產業逐步被新興產業所代替,新興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生產要素密集度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日趨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質量日益提高,第二產業的結構不斷最佳化,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