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國慶紀事》
中央電視台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聯合攝製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出品發行
解 說:齊克建
製片主任:王雲龍
總 監 制:趙化勇
監 制:張建華
出 品 人:李春武
簡介
十月一日國慶節,是中國人民心中重要節日。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至今,共和國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一年一度的國慶節,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記錄著共和國的輝煌,在全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
主要內容
大型文獻紀錄影片《國慶紀事》以一年一度的國慶節為載體,通過對國慶節當天發生的相關事件的詳盡描述和對天安門廣場國慶典禮的著意展示,以客觀的真實性和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展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過了艱辛和坎坷,創造了富強和美好;謳歌了三代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揭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恢弘主題。
特點
影片通過歷年來的國慶盛典這一紅線,反映了共和國走過的風雨歷程,展示出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的風采。觀後令人心潮澎湃。 你知道10月1日作為國慶節,是怎么確定的嗎?你知道天安門廣場作為國慶盛典的場所,當年曾進行怎樣的改造嗎?影片把遠去的歷史畫面追尋到今天的銀幕上。國慶10周年、35周年、50周年時的三次盛大閱兵式,在影片中得到集錦式的再現,從中可以看到共和國武裝力量的壯大和現代化的軌跡。
這部紀錄片啟開了塵封的資料庫,將一些有關國慶節的解密材料披露在世人眼前。1950年的國慶節,敵特分子陰謀炮轟天安門、殺害毛澤東主席,遭到可恥失敗。影片展示了國家安全部的機密檔案,並採訪當時參加破案的公安人員,揭開了這一事件的真相。
尋覓歷史真實,濃縮盛典精華,城樓上下情景交融,內政外交縱橫交叉……影片最後把鏡頭聚焦在1999年國慶50周年的盛典,使人感受到民富國強的新時代,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到來。中華民族的兒女,將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燦爛的未來。
各界評價
紀錄片的音樂跟故事片、電視劇的音樂當中那種指向性非常明確、內在衝突非常明顯的類型音樂完全不同,應該說,無論哪種類型,寫好都不容易。
像《國慶紀事》這種片子,更多是屬於歷史性、史詩性、概括性的東西。這個片子主要是以祖國這個命題來做的。“祖國”原來是比較空泛的,但是,當把它跟故土、跟親情、跟往事結合在一起,它就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概念。所以要在這裡面尋找點感情,尋找一點靈感,尋找一點激情,這就是藝術創作中所要主張的個性。
《國慶紀事》不是大的爆發、大的激情,更多是用一種比較平穩的節奏,比較平穩的聲調,但是其中卻含蘊著更大、更豐富的激情,因而顯得更內在,更深沉。
這個片子重點表現了幾次大的國慶活動,現場聲比較多,很激昂,如果音樂也跟著走,可能就太噪、太鬧了。所以我們在片中採用較多的抒情的東西,這樣音樂就有一種起伏跌宕,讓人能看進去,不累,而且展開想像的空間,用一種深情表現對祖國的愛。
詳細介紹
*本片榮獲2000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紀錄片獎 *中宣部特別推薦向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獻禮
*從開國大典,到國慶節的確定;從光輝的十周年,到經歷曲折的困難時期;從不幸遭遇“文革”的二十周年,到歡慶粉碎“四人幫”的1976年;從展現改革開放成果的三十五周年,到邁向新世紀的1999年,每一次國慶典禮,都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記錄著共和國建設的輝煌。
*緊緊圍繞“國慶”這一節日,通過散點描述的方式,講述國慶典禮的前前後後,以及“十一”背後的故事。城樓上下情景交融,內政外交縱橫交叉;前塵後事相互呼應,左右相關流連顧盼。
*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資料寶庫中,尋覓歷史的真實。以今天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資料。在國慶典禮的不斷重複中,發現第一次國慶典禮呈現的驚人變化。
* 1950年,國際間諜企圖炮轟天安門、殺害毛澤東。國家安全部機密檔案和有關人員的回憶,構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的真實片斷。
* 1976年國慶座談會,新聞電影工作者拍攝下“四人幫”參加會議的鏡頭。但幾天之後,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這段剛剛洗印出來的電影膠片只好封存片庫。鏡頭中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鎮定自若與“四人幫”的躊躇滿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逐年記錄了天安門廣場的變遷。在眾所周知的開國大典的妝點、國慶十周年的擴建之外,《國慶紀事》特別呈現了一些細節的變化。如,金水橋前的華表和石獅子,用人力進行了移動;天安門兩側的東三座門和西三座門,被忍痛拆除,以確保國慶閱兵和遊行的順利進行。
*三十五周年慶典中,鄧小平閱兵的風采和人民民眾的熱情歡呼。“聯產承包”等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給人民民眾帶來實惠,遊行隊伍中,人們喜笑顏開。
*濃縮1999年國慶盛典精華,強烈感受民富國強的新時代。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是中華民族富強的鐵壁銅牆;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水平,是新中國興旺發達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