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什麼世界上有的國家窮,有的國家富?這是經濟學上延續了將近200年的經典命題,至今仍然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700年前,中國是地球上最富有和發達的國家,就算在19世紀初,中國的GDP也占全球的將近三分之一,和今天美國在世界上的財富地位相當,但在100多年之後,人均財富水平則掉到了世界的平均線以下。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財富提升的驅動器是什麼?怎樣才能保障中國的人均財富持續遞增?中國下一步將走向何方?面臨的風險是什麼?傅軍教授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置於世界各國興衰的普遍規律之中考察,視野橫貫中外,穿梭古今,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不同於將經濟學通俗化的讀物,本書從國富國窮的根本命題出發,旁徵博引,內容涉及哲學、宗教、科學、統計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和歷史等諸多學科,縱橫捭闔,雄辯滔滔,不僅釐清了歷史上各國盛衰的根源,也讓讀者對很多耳熟能詳的史實開啟了另一種開闊的觀察角度,更提供了深入體察和辯難的空間。
為什麼普通中國人認為是落後標誌的科舉制度,在西方哲學家看來卻是中國人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為什麼古埃及的金字塔、哥倫布和鄭和的航海能對我們理解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有所啟發?為什麼研究型大學的分布和財富的分布有密切的關係?為什麼反壟斷法的實施使得美國的人均GDP在幾十年內趕超了英國?……書中多有趣味盎然的偏章小史,亦有振聾發聵的妙論高見。全書資證磅礴,觀點犀利透闢。
本書為大眾而寫,但並不因此降低了學術深度,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是一部可以廣博見聞、增益見識的力作;對於專業讀者,其論述和觀點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傅軍,現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哈佛大學校友會會長。他有政府、企業、學界的多種經歷。他曾任職於中國外交部,擔任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事會主席特別顧問,奧美公司、福萊一希樂公司高級顧問,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大學教育基金會顧問等職。他是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和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理事。 傅軍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業餘愛好包括游泳、交響樂、油畫創作。他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獲學士學位(英語專業);以後他先後獲得外交學院法學學士(國際法和外交),哈佛大學碩士(區域研究一東亞)和博士學位(政府一政治經濟)。
圖書目錄
序 政策是船隻,理論是燈塔
為何有的國家那么富,有的國家那么窮?
學者不懈的探索
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貢獻和局限
知識從何而來?
本書的中心論點和方法
不要讓歷史變為非歷史
閱讀指南
致謝
第一部分 BMW的假說
以全球視野探究國富國窮的邏輯
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
在“知識生態”中論道:為什麼要先談一點哲學?
科學理論的科學性到底是什麼?記住證偽的必要性
解釋財富增長的理論假說
胡適對了一半!假設與假說——大膽假說,系統證偽
BMW假說的框架及其內涵
人類歷史經驗的初步檢驗
制度突破曾使中國成為最富的地方
形上與形下、科學與技術:揭開李約瑟之謎
市場的建立與西方的崛起
走向市場的共性與亞洲經濟的勃興
發展背後邏輯的普適性與中國的特點
有效的政府和失敗的國家:政府大小強弱之辯
民主、法治、市場與經濟發展
“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爭論的焦點錯了
第二部分 國家的角色和要件
國家是縱向的制度安排
中國四大發明以外的發明:科舉制度
舉才與國富:科舉的邏輯與淵源
僵化的考試內容最終導致思想的僵化
東學西漸與西方的興盛
追蹤古代中國影響西方的傳送帶
西方哲學家對科舉的思考和揚棄
科舉在西方:區分規範和現實,中立的文官制度
權力與利益的制衡
從美國選舉人團制度說起——縝密的權和利的制衡安排,
少數和多數人暴政的困惑:雅典民主的實踐與哲學家的思索
前人思想與後人實踐:憲政在英國——人治到法治
日本為何從未落後過?學習、借鑑和趕超中國的故事
小結:人類經驗的詮釋與啟示
第三部分 市場的角色和要件
市場是橫向的制度安排
早期歐洲的興起:追溯到工業革命前的歷史
國家的出現、市場的擴展和分工的邏輯
法律與經濟:羅馬《國法大全》——保護產權的法律淵源
個人激勵、產權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從哥倫布和鄭和說起
絕對主義與國富國窮:大政府與小政府的歷史考量
保護智慧財產權:專利制度在英國的率先發展
資本到底是什麼?資本市場的性質、作用、發展與教訓
近代美國的興起:破譯傳統社會為何“神秘”
變規範為現實:人類優秀制度的融匯、超越和挑戰
市場經濟也不存在沒有政府的市場:回歸物理學熵定律
美國真正的原創:為了創新,反壟斷的理論與實踐
比到最後是“知識生態”:大學的要義和思想的創新
缺乏市場的結果:俄羅斯作為反面教材
絕對主義時期的俄羅斯
“軟預算”:計畫經濟的致命弱點
邁向市場的磨難:方向沒錯但是戰略錯了
後 續金融危機的再思考和解釋中國經濟的三個假說
人類經驗、中國現狀、挑戰與展望
與諾貝爾獎得主的對話
摒棄教條主義,創造科學知識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