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詳情
國學中的旁門左道(下部臣子旁門左道)
ISBN:978-7-80724-540-7國學中的旁門左道(上部帝王左道)作者:曹英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D69
印張:24.0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10*1000
頁數:384頁
印刷色:單色
簡介
在傳統中國的歷朝政治中。權術不是正餐的佐料,卻是大餐的主菜。
本書重點分析了傳統中國(專制中國)的權力運行方式。權力所有者、使用者的權力形態以及權力結果。側重於政治權謀的分析。在國家公認的權力制度之外。還有許多潛規則、“黑規則”在大行其道,書中挖掘出的一些“政治智慧”,在現今中國仍有不少人在津津樂道。雖然儒家的正道,對於旁門左道的權術和歪門邪道的陰謀詭計是根本排斥的。但是歷代統治者依然十分熱衷,甚至視之為官場秘經、枕中之寶。
世事滄桑,風雲變幻,經數千年歷史淘洗下來的歷史潛規則卻歷久彌新,依然適用於這個波詭雲譎的時代。惟有真正知曉“潛規則”的智者,方能從容應對人生的風雨和挑戰。無論在何種境遇中都能做到輕鬆自如。勝券在握!
推薦
本書重點分析皇權時代中國社會和宮闈變革鬥爭及其結果,側重於政治權謀的分析。在國家公認的權力制度之外,還有許多潛規則和“黑規則”在大興其道,其中表現出的許多“政治智慧”,在現今中國還有很多人在津津樂道,電視媒體也公然鼓吹,甚至有一呼百應的成效,“學術明星”因此招搖過市,說明這種“謀略”的超強影響力。正道不暢,旁門左道自然生意興隆,歪門邪道亦是“財源茂盛達三江”了。
圖書推薦
人間正道滿滄桑
以1911年為傳統中國或者說古代中國與當今中國的分界線,確實是可以成立的。儘管有人一直主張1840年大清帝國已經與外部世界有了很多的被動接觸,並對國家制度進行了很多改良,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整個社會共同體的層面上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發生及次年中華民國的建立。因為,只有這個界標才使得封建帝制從表面上徹底地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畢竟皇帝的番號及帝制結構被廢止了。皇權制度是傳統中國最為根本的政治制度,在國家所有的制度設定、法律規定和民眾心理的期待中,皇帝是獨一無二的,其享有的權力是最高、最大的,是真正的國家領導核心,可以隨時占有一切資源,任意處置任何價值,至少在名義上對於天下生靈享有生死決定權,於此,就可以看出皇帝權力——權利的高位所在。
當然,說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是指在法律規定上、在制度安排上提供了這種可能和便利。其實帝王的作為還會受到很多制約,他得為他的子孫後代負責,一旦失去權力,其個人生命安全是沒有任何保障的,其家族生存的機率是所有人群中最低的。所以,一個擁有基本理性的皇帝或者這個家族、這個權力共同體。都得以各種限制促使帝王的作為不致太過分。體制的慣性、人類的理性起到了約束皇權的作用。同時,在3000年文明史的進化中,中國人選擇了儒家文明為自己國民的指導思想,儒家文化中以善為本的人性假設、不偏不倚的基本處世態度、王道民本的政治思想以及注重教育和家族倫理的公共道德的普及,導致中國政治有“中庸”的一面,這在後文中有詳盡的分析,有心的讀者可以耐心地鑑賞。
說到傳統中國,時下國人喜歡以“封建社會”來定義,這也是沿習了近百年的一個習慣性辭彙,完全普及化了。我的老師、武漢大學知名文化史學家馮天瑜先生對此有專著討論,很見功力。封建社會本是西方人對西方中世紀歷史狀態的一種描述,與中國西周以來的歷史狀態幾無可比性,但從蘇聯流傳過來,竟成為一個常識語彙,確實是南方之橘、北方之枳。這裡不展開這個論題,只點化一下,說明傳統中國的政治生態還是君主專制,與“封邦建國”的中央——地方權力安排(封建制度)無關。
本書重點分析皇權時代中國社會和宮闈變革鬥爭及其結果,側重於政治權謀的分析。在國家公認的權力制度之外,還有許多潛規則和“黑規則”在大興其道,其中表現出的許多“政治智慧”,在現今中國還有很多人在津津樂道,電視媒體也公然鼓吹,甚至有一呼百應的成效,“學術明星”因此招搖過市,說明這種“謀略”的超強影響力。正道不暢,旁門左道自然生意興隆,歪門邪道亦是“財源茂盛達三江”了。
應該說,正道政治在傳統中國還是主流,在3000餘年中華文明史的演變中,正氣還是壓倒了邪氣,正義還是戰勝了邪惡,道德還是居於優先地位,杏則很難解釋文化傳承的不中斷性。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流傳固然強化了國人進入現代化的困難。但對於造就中華文明、道德和文化的功績也是顯而易見的。
正道政治,與邪道政治及所謂“政治智慧”的陰謀詭計根本不同,在於對人性的假設上,在政治思想的分野上,也是儒家、法家及道家、兵家思想的不同重心所在。西周后期,王道墮毀,孔子思想開始進入朝堂,為知識分子所接受、傳播,到孟子、苟子發揚光大,繼承發展“孔子主義”,漸有戰國後期的顯學地位,已經成為中國人信仰的一種思想體系。雖然秦始皇祭起法家思想的大旗,反潮流,但秦帝國二世而亡的現實又成了儒家生命力的佐證;到西漢建國50年後,漢武帝樹起了“獨尊儒術”的獵獵大旗,儒家堂而皇之的進入了國家意識形態的中心;到隋唐之時,儒學地位已成為國家意識;兩宋以國家考試、官員錄用和法律安排確證了這一事實,儒學已經穩居中華文明的“老大地位”。明清之際只是這一潮流的順延而已。從儒家地位的這個流程看,春秋戰國時期為發軔,漢朝時期為奠基,唐宋時期為定型,明清時期則是揚波階段了。
儒家的正道,對於旁門左道的權術、歪門邪道的陰謀詭計是排斥的。但是歷代統治者依然十分熱衷,甚至視為枕中之寶。在國家治亂的權力結局中,也是亂世常有、治世稀見,盛世猶如曠世奇珍,可遇而不可求。正人君子難得善終、奸臣大佞橫行其道,也是官場正常現象,所謂“人間正道”,滄海桑田,充滿不可預測性,充分體現了皇權政治的“魔力”。……
精彩片斷
做皇帝的好處
公元前221年,無論是對於如日中天的秦王贏政,還是對於整箇中華韻00餘年的文明來說,都是值得記述與記住的一年。
39歲的秦王贏政,面對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相繼被翦滅。一統天下、前無古人的業績,豪情萬丈,意氣風發,對著滿朝文武官員說:“我以渺小平凡區區之身,大興義兵誅滅各國,天下大定。現今秦王仍襲用舊日名號,難以總攬吾國的天大偉業,傳頌千秋後世。各位愛卿。請提議改立什麼帝號為好。”
被戰國時期卓越的軍事理論家尉繚子形容為“有著毒蜂一樣尖長的鼻骨、像鷙鳥一樣尖厲的長目、聲如豺嚎、虎狼心腸”的秦王,其洋洋自得心理真是一目了然,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先祖秦王的稱謂已難滿足他的雄心。深諳秦王心思的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一起躬身奏道:“上古聖君五帝,轄地不過千里,外夷、諸侯能朝則朝,不朝亦無以制約,並未能像陛下一樣雄霸萬里江山。現今諸國殤滅,天下已定,海內均是秦國的郡縣領土,法令一統全部出自陛下,可謂前無古人的事業,五帝猶是自嘆弗如。我等與諸博士商議:‘古有天皇、地皇與泰皇,而以泰皇最為尊貴。’所以冒死建議陛下以‘泰皇’為尊號,王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朕’。這些稱號均由陛下個人獨享,臣民均不得僭越。'’
實際上,王丞相等人還沒有領會秦王的萬丈雄心,與古人等同的稱謂即使再尊貴仍是一種重複襲用,難以概括秦王的豐功偉績。於是。秦王不顧這些書生的陳見,說:“泰皇再貴,仍是舊稱,去掉‘泰’字,留著‘皇’字,再取五帝‘帝’的位號,我大秦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應稱‘皇帝’,其他稱號可按丞相之議。”
於是,“皇帝”這個帶有濃烈的絕對獨裁、天下至尊的獨特名稱便由這個壯年男人確定了下來。
自秦始皇帝之後,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徹底廢止封建帝制為止,中國在兩乾餘年的時光中,產生了大大小小400多位皇帝,各姓人物,形形色色的男人,都對這個天下第一的寶座充滿了渴望、占有與留戀的急切心理,一幕幕充滿血腥、陰謀和殺戳的黑暗歷史,年復一年,代復一代,朝復一朝地上演著。
下部臣子旁門左道
本書重點分析皇權時代中國社會和宮闈變革鬥爭及其結果,側重於政治權謀的分析。
在國家公認的權力制度之外,還有許多潛規則和“黑規則”在大興其道,其中表現出的許多“政治智慧”,在現今中國還有很多人在津津樂道,電視媒體也公然鼓吹,甚至有一呼百應的成效,“學術明星”因此招搖過市,說明這種“謀略”的超強影響力。正道不暢,旁門左道自然生意興隆,歪門邪道亦是“財源茂盛達三江”了。
圖書推薦
昏君與奸臣,既是封建時代的一對孿生兄弟,互為依託,又是國家的蛀蟲、民族的敗類和人民的公敵。這都是史有明載,不爭的事實。
一般來說,奸臣都有著某方面的“巧智”,如果用心良正。倒還可能做一個平平實實的良民和安分守己的官員,甚至還可能很有作為,但是正是由於其豺狼本性、蛇蠍心腸、鬼蜮伎倆,使他們成為歷史的罪人。
奸臣的種種表現,主要有:①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其一切作為都是不能見人的陰謀活動,因而欺騙就成為其掩人耳目、蔽人視聽的基本手段。②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不顧事實,歪曲真相,欺世盜名,一切都以自身利益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③無中生有,造謠誣陷。忠良、賢能是一切黑暗、罪惡勢力的死敵,它們也成為奸佞官僚達到卑鄙目的的絆腳石。不惜昧著良心,別有用心地捏造事實,造謠誹謗,肆意誣陷,必欲將忠良人士置之死地而後快。④口蜜腹劍,笑裡藏刀。待人接物虛情假意。對人對朋友毫無信義可言,“當面喊萬歲,背後下毒手”,著意以偽善面孔掩蓋其兇殘本性,將殺人的兇器暗藏在甜言蜜語、推心置腹之中,使你冤死不知真相,還對他感恩戴德。⑤陽奉陰違,兩面三刀。對上司奴顏婢膝。刻意逢迎,盡情討好,藉以換取歡心,求得寵信,然後狐假虎威,對下屬拉幫結派,壓制打擊,杜絕言路,從而達到為所欲為,為自己奪得最大利益的目的。⑥媚主諛君,誘之為虐。君主是奸佞官員得以橫行官場的最有效的護身符、保護傘,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千方百計地媚他、諛他、引誘他,大奸似忠,從而蠱惑君主驕奢淫逸、不理政事,使其權力“下放”,使君主以奸為忠,對其加以重用、寵信,打擊政敵,控制國政,為非作歹。⑦勾結黨羽,狼狽為奸。狐朋狗友,臭味相投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懷著對權位、金錢與財富的饑渴糾結在一起,相互呼應,彼此標榜,排斥異己,任用親信,黨同伐異,共同作惡。⑧挑撥離間,製造矛盾。在同僚與上下級之間無事生非,製造事端,散布流言蜚語,利用複雜的人際關係捕風捉影,蓄意中傷,從政敵和同事內部打開缺口,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從而竊取權位,專權亂政。⑨栽贓陷害,反口噬人。不擇手段地打擊報復,如陰謀敗露,則推卸責任,嫁禍於人,或者丟卒保帥,陷人於罪;或者避重就輕,落井下石,使自己躲過風頭,以便死灰復燃。⑩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或封官許願,或誘之以利,或施展淫威,製造圈套,拉人下水,同流合污,擴大罪惡隊伍。
精彩片斷
奸臣、昏君是一對孿生兄弟,或者更準確地說,奸臣是依附於昏君身上的一張皮,要想保有自己的權力與地位,必須使君主寵信如常,須臾都難以脫離。只有得到帝王的絕對信任,他才能作威作福。
唐中期著名宦官仇士良,身經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代皇帝,擅權攬政20餘年,一貫欺上瞞下、排斥異己、橫行不法、貪酷殘暴,先後殺二王、一妃、四宰相,《唐書》評價他是“有術自將,恩禮不變”,有長期把持朝政大權的秘訣。那么,他最大的奸術又是什麼呢?在感到日暮途窮、有可能遭到武宗清算時,仇士良這個老奸巨滑的閹黨首領自動請求告老還家,希望以退自保。臨行前,他對送行的嘍噦、宮內爪牙們說:“要把皇帝控制在手裡,千萬不可讓他有空閒工夫,他一有空閒,勢必就要讀書,接見文臣,聽取他們的勸諫,智深慮遠,不追求吃喝玩樂。這樣,我們就不能得到寵信,權勢也會受到影響。為了你們今後的前程打算,不如廣置財貨鷹馬,用以迷惑皇帝,使他極盡奢侈,沒有一點空閒時間。這樣,皇帝就必然不留心學問,荒怠朝政,天下事全聽憑我們定奪,寵信、權力還能跑到哪裡去?”
這一席話說得眾太監茅塞頓開,如獲至寶,一個個俯首拜謝。仇士良說的雖是閹官作惡的伎倆,卻道出了千古以來奸臣得以“成功”的不二法門,即縱君為惡,導君為惡。
奸臣逞奸,得力於君王的寵信。要想使君王寵信,必須投其所好,想盡一切辦法讓他痛痛快快地玩,荒淫無恥地樂,窮凶極惡地打擊正直朝臣,使這個昏君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必須依賴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