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原因
地質遺蹟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受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自然產物,它不僅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珍貴地、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中國於1985年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天津薊縣)。此後,地質遺蹟保護區的建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85年11月,原地礦部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與會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提出建立“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議,在國內形成一定影響。1987年7月,原地礦部以“地發[1987]311號”文下發的《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規定的通知(試行)》中,把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區的一種方式提了出來。1995年5月,原地礦部頒布了《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進一步以條文形式把地質公園作為地質遺蹟保護區的一種方式列入其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1999年以前建立的86處地質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12處),都不是以地質公園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5張)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會後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由此拉開了世界環境保護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其旨在各成員國將本領域內具有世界保護意義的地點納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國際合作,對其進行保護,並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
截至2010年8月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閉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締約國已發展到187個,並批准新增世界遺產21處,這使《世界遺產名錄》收錄的全球世界遺產總數增至911處,根據最新統計,全球共有704處世界自然遺產,180處世界文化遺產,27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大事記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畫,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
1996年改名為“地質景點計畫”。
199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形成全球性網路”計畫,即從各國(地區)推薦的地質遺產地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區納入地質公園,其目的是使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永續發展。
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6次常務委員會議中提出了建立地質公園計畫(UNESCO Geoparks),目標是在全球建立50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每年擬建20個;並確定中國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畫試點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