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內鄉

圈內鄉

圈內鄉位於臨翔區南部,距城區41公里,距臨滄機場21公里,國道214線和323線穿鄉而過,地處東經99°59′00″--100°11′07″,北緯23°30′19″--23°42′04″。東與平村鄉和普洱市景谷縣隔江相望,西南與雙江縣接壤,北與博尚鎮毗鄰,南北最大縱距22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9.20公里,國土面積308平方公里。全鄉海拔700-2438米之間。

基本信息

簡介

圈內鄉位於臨翔區南部,東經99°59′00″-100°11′07″、北緯23°30′19″-23°42′04″。東與平村鄉和普洱市景谷縣隔江相望,西南與雙江縣接壤,北與博尚鎮毗鄰。南北最大縱距22千米,東西最大橫距19.20千米,面積308(一說327.99)平方千米。人口30016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29076人。有漢、傣、拉祜、彝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10.7%。轄圈內、壩胡、斗閣、細博、昆賽、寧安、文寧、文遠、南賽河、昔木、炭窯11個行政村,90個自然村,145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圈內村,海拔1700米,距市區41千米。

地處山區半山半壩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峰是霧龍山,海拔2438米;最低點為玉帶河與瀾滄江匯江處(虎跳石),海拔720米。河流主要有玉帶河、寧安河、昔木河和南賽河。323、214國道貫通鄉境,距臨滄機場21千米。

沿革

1940年設壽山鄉,1950年析設圈內、豐閣、昔木、寧安、昆賽5個小鄉,1957年並設圈內鄉、寧安鄉,1958年設火箭公社,1959年更名圈內公社,1961年設圈內、寧安公社,1961年並設圈內區,1966年分設金橋、躍進公社,1969年並設金橋公社,1973年復置圈內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設鄉。1997年,面積304平方千米,人口2.9萬,轄圈內、壩胡、細博、斗閣、昆賽、寧安、文寧、文遠、南賽河、昔木、炭窯11個行政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008年代碼

530902206:~201圈內村 ~202壩胡村 ~203斗閣村 ~204細博村 ~205昆賽村 ~206寧安村 ~207文寧村 ~208文遠村 ~209南賽河村 ~210昔木村 ~211炭窯村

所轄村

[圈內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東鄰細博村,南鄰斗閣村,西鄰炭窯村,北鄰壩胡村。面積20.07平方千米,海拔1705米。轄19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2972人,其中農業人口2972人。

[壩胡村]距鄉政府所在地3千米。東鄰圈內村,南鄰圈內村,西鄰雙江縣,北鄰博尚鎮永和村。面積36.06平方千米,海拔1750米。轄南代、舊家、東弄河、趙家、文林、下王家、平掌、張家、唐家、汪山、上王家、坡腳、文和、肖家、李家15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4388人,其中農業人口4368人。

[斗閣村]地處國道214邊,距鄉政府所在地3.50千米。東鄰景谷縣,南鄰昆賽村,西鄰昔木村,北鄰圈內村。面積42.66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轄27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3539人,其中農業人口3499人。

[寧安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2千米。東鄰昆賽村,南鄰南賽河村,西鄰文寧村,北鄰昔木村。面積10.79平方千米,海拔1702米。轄25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3687人,其中農業人口3606人。

[文寧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5千米。東鄰寧安村,南鄰南賽河村,西鄰文遠村,北鄰炭窯村。面積26.52平方千米,海拔1767米。轄13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2081人。

[文遠村]距鄉政府所在地27千米。東鄰文寧村,南鄰雙江縣,西鄰雙江縣,北鄰炭窯村。面積29.88平方千米,海拔2000米。轄吳家、文遠、尖山、戎家、丫口、尖石頭6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1413人,其中農業人口1397人。

[炭窯村]距鄉政府所在地6千米。面積26.79平方千米,海拔1856米。轄6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2192人,其中農業人口2168人。

[細博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5千米。東鄰平村鄉,南鄰那招村,西鄰斗閣村,北鄰圈內村。面積25.95平方千米,海拔1600米。轄17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2028人,其中農業人口2019人。

[昆賽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3千米。東鄰細博村,南鄰雙江縣,西鄰寧安村,北鄰斗閣村。面積22.52平方千米,海拔1450米。轄25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2726人,其中農業人口2712人。

[昔木村]距鄉政府所在地9千米。東鄰斗閣村,南鄰寧安村,西鄰炭窯村,北鄰斗閣村。面積15.16平方千米,海拔1900米。轄16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2313人。

[南賽河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8千米。東鄰雙江縣,南鄰雙江縣,西鄰文遠村,北鄰寧安村。面積21.35平方千米,海拔1750米。轄南賽河、荒壩、田壩、楊柳樹箐、大水箐、唐家、上幫海、下幫海、南覓、南茂河等10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鄉村人口1905人,其中農業人口1893人。

綜合發展

圈內鄉圈內鄉

圈內鄉位於臨翔區南部,距城區41公里,距臨滄機場19公里,全鄉海拔分別在700-2438米之間,國土面積308平方公里。2007年底全鄉經濟總收入945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3元,糧食總產9792噸,人均占有糧食299公斤。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圍繞烤菸生產、核桃種植的發展,深入到各村、組開展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2008年5月鄉人大組織區、鄉兩級人大代表40人到壩胡、寧安、斗閣等村對烤菸生產、核桃種植進行視察,通過實地查看和召開座談會,收集到村民們對發展兩個特色產業的願望和建議,代表們視察後一致認為發展烤菸、核桃兩個產業是圈內鄉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發展特色產業勢在必行。鄉人大將視察情況主動向鄉黨委報告,為鄉黨委作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鄉黨委確定了今後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穩定糧食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核桃、烤菸產業"的發展思路。為此,鄉人大對烤菸生產、核桃種植兩項產業發展專門作出了《關於圈內鄉發展烤菸生產的決定》,即到2020年全鄉計畫發展烤菸2萬畝;審議通過《關於圈內鄉發展泡核桃種植規劃》。到2010年全鄉建成10萬畝泡核桃種植基地,確保到2020年10萬畝核桃見收成。預計核桃產業這項經濟收入就達232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6251元,占純收入的54.5%。

根據核桃產業布局、種植規劃,多次召開有關會議,聽取和審議鄉人民政府所作的《關於烤菸生產情況、泡核桃種植情況的工作報告》,鄉人大依法作出了相關的審議意見交鄉人民政府辦理。

制定了核桃產業發展方案,搞好核桃產業的種植規劃,按照"誰種、誰有、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選擇產品價值高、適應性強、豐產性能好的本地核桃為主栽品種。針對核桃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鄉人民政府採取以下有效措施:一是加大資金投入,抓好烤菸、核桃產業協會的建立和幫扶工作,落實好各項管護措施;二是抓好烤菸生產和核桃種植的各個環節以及技術培訓;三是認真督促民眾保證烤菸有良好的烘烤條件和按"五個一"標準來種植核桃;四是抓好水利工程配套設施建設,對存在除險加固水利設施及時完善,保證種植用水。

生活寬裕、村容整潔是建設新農村的美好藍圖,然而班卡、上老文、趙家3個自然村的發展卻遠遠落在其他自然村之後。為此,數名鄉人大代表在鄉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聯名提出《關於儘快解決班卡、上老文、趙家三個自然村61戶300人異地搬遷的建議》,鄉人大將此建議交由鄉人民政府辦理。鄉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鄉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決定儘快解決異地搬遷問題。經過多方努力,異地搬遷工作進展順利。一是已全面完工25戶,完成主體物架10戶,其餘26戶完成基礎支砌和備料;二是已完成引水管路的埋設及蓄水池的建設;三是已完成路面彈石鋪設及檔擋牆涵洞的建設;四是已完成10千伏安和400伏安的線路架設,安裝50千伏的變壓器一台。另外,整個村的沼氣項目已全面啟動。不久的將來,3個自然村的村民們就可住進寬敞、明亮、整潔的新居。

畜牧業發展

圈內鄉圈內鄉

圈內鄉依託自然優勢,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鄉村交易市場,扶持養殖大戶,著力發展畜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到2003年底,全鄉畜牧業總產值達1355.6萬元,人均實現473元,同比增103元,今年1—6月底總產值達893.5萬元,同比增16.4%,大量客商雲集圈內,產品供不應求,畜牧業成為該鄉又一經濟支柱產業。

近年來,該鄉以農民增收為主線,重點實施畜牧富民工程:採取擴規模、強科技、降成本、增效益等措施,在地、縣有關部門的扶持下,引進優良品種,加強凍改、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套用,調整豬群結構,鼓勵規模化養殖,引導大牲畜廄舍養殖,勁吹改造傳統畜牧業之風,以種草養畜為突破口,全鄉推廣種植吧力草、皇竹草、魯梅克斯、多化黑麥草等飼草2000畝。扶持養牛示範戶8戶,通過公司化運作,帶動輻射1200多戶農民發展畜牧業。

扶持1000戶養殖重點戶,戶均補助2000元實施廄舍改造,其中壩胡、圈內、斗閣3個村500戶養殖專業示範戶。扶持20萬元的貼息貸款資金,擴大養殖規模,壩胡村李家忠家從原來的上百頭豬擴大到300多頭。圈內村的李明澤,從山區分散農家大量收購架子豬,每次達300多頭,集中飼養催膘,找好市場,聯繫客戶,成批量地運到省內各大市場。該鄉著名的仔豬村——寧安村,與周邊比較,發展條件並不優越,卻在全鄉畜牧經濟發展“群雁高飛”的陣勢中衝到了前列:2003年出欄籽豬4.36萬頭,銷往臨滄地區和思茅、大理和緬甸。仔豬總產值占全村經濟收入的40.2%。全村832戶中95%的農家飼養母豬和實現了磚混結構的衛生廄舍。

該鄉還投資250多萬元,狠抓鄉村7個畜牧交易市場的建設,大力扶持畜牧家禽行銷、屠宰、加工。許多長期搞建築的農民看到政府重視,產品暢銷,價格看好,效益顯著,紛紛轉移到建養殖場投入畜牧業上來。大量農村勞動力也正逐步由種植業轉向養殖業。李根元這位建築老闆從去年10月開始,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規模養殖場,飼養106頭母畜,從昆明引進了3頭良種黃牛,以凍精改良為主,靠繁殖改良牛在全鄉推廣、帶動山區各族農民發展畜牧業走上富裕路。

特色產業

圈內鄉圈內鄉

圍繞到2020年全鄉農村主要經濟作物達19萬畝以上,農民人均占有經濟作物達6畝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實現人均富裕度較高的全面小康。“十一五”時期本著打基礎,進一步最佳化區域經濟布局,重點培育壯大核桃、烤菸、茶葉產業。

一、核桃產業

圍繞到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達到1萬元的發展宏偉目標,充分發展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全鄉“十一五”期間計畫建成10萬畝核桃基地,其中2007年計畫發展核桃2萬畝,2008年計畫發展核桃2萬畝,2009年計畫發展核桃2萬畝,2010年計畫發展核桃1萬畝。到2020年進入豐產期,按每畝核桃產出300公斤計算,年產量可達3萬噸;每噸按8000元計算,產值可達24000萬元,除去30%的成本投入,核桃純收入達168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5600元,占1萬元目標的56%。

二、烤菸產業

圍繞產業發展“長短”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公司+支部+協會+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昔木、斗閣、壩胡、圈內、文寧、寧安、炭窯為重點,大力發展烤菸生產。到2010年建成烤菸生產基地1萬畝,產量達2.5萬擔,產值達1800萬元;除去35%的成本投入,菸葉收入達117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90元,占1萬元目標的3.9%。

三、茶葉產業

充分發揮區域內傳統產業優勢,以壩胡、昔木、寧安、炭窯、文寧為重點,大力發展高優茶園建設。到2010年建成高優茶園3萬畝,項目建成進入豐產期,年均可實現鮮葉年產量12000噸,實現產值達9600萬元, 除去30%的成本投入,茶葉收入達672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240元,占1萬元目標的22.4%。

基礎組織

圈內鄉圈內鄉

圈內鄉共有16個黨支部,78個黨小組,945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766名,占81%,婦女黨員116名,占12%,少數民族黨員118名,占12%。

圈內鄉通過實施“雲嶺先鋒”工程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使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加強,黨員在各條戰線上的作用得到發揮。在工作中,鄉黨委按照“有民眾的地方要有陣地,有陣地的地方要有活動,有活動的地方要有作為,有作為的地方要有變化”的要求,採取“關鍵抓人,重點抓村,典型引路,抓實農村,搞活機關,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認真抓好基層組織建設。把抓基層組織建設與完成年初的承諾事項,產業結構調整、村容村貌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很好的促進了全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使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自然條件

圈內鄉地處山區,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對東形成高-低-高-低起伏地貌。主要河流有玉帶河、寧安河、昔木河和南賽河均屬瀾滄江水系。境內最高峰是霧龍山,海拔2438米;最低點為玉帶河與瀾滄江交匯處(虎跳石),海拔720米。

氣候條件

圈內鄉地處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全年平均氣溫16.3℃,夏季最高為26℃,年降雨量1590.7毫米。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圈內壩和寧安壩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是全鄉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油菜、茶葉、烤菸為主。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基本特徵是四季溫暖,乾濕季分明,日照充足。

社會經濟

圈達看圈內圈達看圈內

截止2008年6月,全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90個自然村,14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016人,其中農業人口

29076人,人口密度97.45人/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全鄉耕地總面積68588畝,人均占有耕地2.36畝。

據統計,2006年全鄉共有耕地面積68577畝,土壤以水稻土、紅壤、黃壤、赤紅壤為主;其中水田20579.4畝,旱地48008.6畝,人均占有耕地2.3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5%。

自2002年開始實施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至2006年5年間共實施退耕還林11000畝,其中退耕4873畝,荒山造林6500畝。在退耕還林11373 畝中,核桃種植了5400畝(其中退耕地種植2300畝、荒山荒地造林種植3100畝),其餘皆為杉木、西南華、旱冬瓜、木瓜、華山松等。扣除全鄉種植果園11300畝,種植茶葉17700畝,種植核桃32000畝,種植甘蔗8300畝,種植蔬菜及青飼料5000畝;該鄉有可開發耕地為118500 畝,其中:水田為31900畝、旱地為76600畝;未開發的面積有49923畝。

林地資源

根據1990年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第六大隊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全鄉308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林業用地面積為245820畝,其中有林地150380畝,灌木林地42150畝,無林地面積40300畝。

從林地垂直分布上看,大部分為分布於1600米-2400米之間的雲南松林區,占80%,其次是1300米以下的低熱河谷區占10%;再次是海拔2400米以上的中山溫性常綠闊葉林和亞高山苔蘚矮林區,占10%。

在全鄉245820畝林業用地面積中,國有林業用地面積138160畝,集體所有林業用地面積為307500畝;集體所有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80880畝,灌木林地27100畝,無林地面積18555畝。

基礎設施

圈內鄉圈內鄉

交通

全鄉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目前,全鄉公里里程達272.5公里,其中國道47公里,縣鄉道20公里,鄉村道52公里,村組道153.5公里,公路密度達0.88公里/平方公里,國道214線和323線貫穿全鄉6個村委會。目前,縣鄉彈石路正在籌建,完成鄉村彈石路建設10公里,壩胡、圈內、斗閣、寧安、昔木、炭窯6個村完成村組道路硬化(彈石路及水泥路)率達70%。

通電

全鄉11個村委會84自然村,現通電自然村有79個,未通電自然村有5個。全鄉11個村委會現已完成農村電網改造5個;未通電的村有細博村委會的尖山自然村和斗閣山背後班卡自然村、上老文自然村、趙家自然村、下老文自然村。

通水

全鄉現已解決了27423人的基本飲水問題,人畜飲水解決率達94%;累計爭取實施具有一定規模的人畜飲水工程6件。

通電視

全鄉11個村電視收視全面普及,現有壩胡、圈內、斗閣、昆賽、昔木、寧安6個村開通了有線電視收視,收視戶達3200戶;合法性安裝小型收視器1200餘台。

通電話

全鄉11個村已全部通電話,現有6個村使程控電話2370部;11個村建有移動和聯通通信機站15個、使及手機5000餘部。

沼氣

全鄉以“三村”建設為契機,排除無地點建設戶、已用電和煤氣戶,在壩胡、圈內、斗閣、寧安、昔木、炭窯6個村建成沼氣池2181口。

街道建設

全鄉現建有街子5條,即圈內街、寧安街、官山街、文遠街、昆賽街,主要以農副產品交易為主。其中圈內街在國道旁,是圈內鄉中心集市,年交易量達5000萬元;寧安村是臨滄市良種仔豬繁育基地,寧安街在仔豬產業發展的帶動下,成為全市較為興旺的山街集市,年交易量達3000萬元。

圈內鄉-新農村建設

移民安置點

圈內鄉圈內鄉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繼續鞏固第一批“三村”建設成果,認真實施好第二批新農村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4項新農村建設指標,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圍繞提高農民人均富裕度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四有”目標,認真編制好新農村建設“一方案三規劃”,切實實施好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鄉風文明建設、村容村貌整治、民主法制建設、平安和諧創建十大工程,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完成5個30戶以上自然村的三個規劃;完成沼氣池建設700口,民居房改造或新建65戶;成立產業協會11個,每村至少建成一個產業示範樣榜。繼續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重點突出民居房改造、進村入戶硬板路建設、庭院綠化、垃圾處理和村莊美化、亮化工程。堅持發動民眾為主,採取多渠道籌集資金適當補助、理事會組織實施、技術部門指導的方法,本著民眾自願、政府扶持的原則,進一步整合人力、物力資源,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惠及廣大人民民眾的民心工程。

人口衛生

認真貫徹落實 計畫生育“獎、優、免、補”政策,加大農業人口獨生子女辦證力度,穩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計畫生育優質服務,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完成區人民政府下達的62戶獨生子女辦證任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嚴格控制計畫外生育,杜絕多孩。以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重點,進一步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能力,切實抓好愛滋病防治及各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努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規範衛生巡回醫療服務和監管工作,完善藥品價格公示制度,搞好2008年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收繳工作,參合率達92%以上。

產業發展

圈內鄉圈內鄉

2006年全鄉經濟總收入7443.1萬元,糧食10423噸,人均有糧食347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 1575元。年未生豬存欄35082頭,出欄38500頭,大牲畜存欄5620頭,畜牧業總產值達1686.9萬元;全鄉年末有勞力16265人,外出勞動力1787人,實現勞務收入為589.1萬元;全鄉農村加工運輸服務業實現收入 1171.8萬元;松脂產量為450噸,產值為290萬元。

全鄉七種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8萬畝,其中:核桃32305畝,茶葉18070畝,烤菸2680萬畝,油菜14170萬畝,甘蔗7753畝,木瓜5129畝。

文化教育

圈內鄉圈內鄉

截止2007年11月,全鄉有斗閣、寧安兩所初級中學,24個教學班,國中階段在校生794人,有46所國小,其中完小15所,一師教學點31個,共有113個班,有國小在校生2360人,有幼兒學前班20個班,在班(園)幼兒550人,占4至6歲兒童的45%。

全鄉有中小幼教職工266人(含2名督學),中國小共占地面積178畝,校舍建築面積27476平方米,教學用房面積11565平方米。中國小校舍危房面積4294平方米,占總建築面積的15.6%。

文物古蹟

忙冒緬寺

圈內鄉圈內鄉

明末清初,勐卯(德宏州)地傣族人帕阿召勐樹提到圈達傣族寨居住,後世子孫發展,帶領子孫們到與圈達隔河相望的良子居住,叫忙帽(傣語意“新寨”),清朝末期帽已成幾十戶人家的村寨,傣民們建蓋了忙帽緬寺。1960年在佛爺死後緬寺內沒有和尚。1964年,將緬寺改作國小校。1978年在傣族村民強烈要求下,重新建蓋學校,將緬寺還給村寨,1979年恢復潑水節。1988年,忙帽村民重建了帕阿召勐村提佛塔,1995年忙帽村民重建了忙帽緬寺,2001年在緬寺內重塑了釋迦牟尼佛。緬寺占地面積3畝余,有緬寺1間100餘平方米,房1間80餘平方米,佛塔1座,高8尺多。

斗閣廟和楊家祠堂

圈內鄉圈內鄉

斗閣廟在斗閣村東南現斗閣中學,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由鄉紳楊文仲主持創建。有大雄寶殿、二殿、三殿。大殿中間塑著一尊斗母菩薩坐在蓮台上,高約八尺,菩薩有八隻手,兩邊各塑四尊站姿神象,稱“八大金剛”。菩薩後面牆上畫有秦叔寶和遲恭的畫像。斗閣大廟建成後,年年都組織趕廟會、做道場。做道場由斗閣楊文仲老道師家代代相傳主持人,由道師主持念經、做法事。每年農曆六月小齋六天,九月做大齋九天,做齋期間村民吃素、嚴禁葷星。斗閣大廟遠景雄偉壯觀,入廟幽雅恬靜,進殿莊嚴肅穆。廟會期間全鄉各地寨村民多到斗閣趕廟地,有的走親串戚,有的燒香祈福,十分熱鬧。

1948年、斗閣楊姓組織在大殿東南十丈左右的地方建蓋了楊宗祠堂,建有一間正房、一間廂房、正房內供有楊家祖宗牌位。

1948年,斗閣兩級國小由小廟山遷到斗閣村南建蓋、部分廟地劃給學校。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設立斗閣輔導區、學校規模擴大、校舍不足、將斗閣大廟和楊宗祠堂全部劃給學校。1977年斗閣中國小分開後,斗閣在廟和楊宗祠堂原址劃斗閣中學,現全部為斗閣中學校舍。

霧龍山古戰壕

圈內鄉圈內鄉

清朝鹹豐年間到光緒年間的二十多年,緬寧回漢爭鬥,戰事波及圈內槽子,斗閣和附近的村民組織起來到霧龍山上抵抗回兵。霧龍山古戰場設在北坡,頂峰下有一塊10多畝大的撇坡地,設營盤、營盤北則再設炮台、戰壕,戰壕邊緣用石塊堆砌。營盤有前哀門、後哀門,營盤內蓋有簡易房屋,設有土官祠。現存古戰壕主要是前哀門和後哀門旁的兩段,約300餘米,多數已被土填平。回兵撤走後,人們白天下山種田地,晚上回營盤住宿,1873年,杜文秀起義失敗後,回兵撤走,人們才搬回村寨居住,兩門土炮搬回斗閣大廟保存,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砸煉鐵。

圈內鄉風景圈內鄉風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