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縣鎮

固縣鎮

桐柏縣固縣鎮位於桐柏縣城東25公里處,東與信陽市相毗鄰,南與湖北省隨州市隔河相望。西部和北部分別與桐柏縣月河鎮、吳城鎮、黃崗鄉和毛集鎮為鄰。全鎮總面積122.4平方公里。代碼:2006年,轄12個村委會:固縣村、吳莊村、黃畈村、沈樓村、石頭畈村、桐安村、北新莊村、楊樓村、柳扒村、魏崗村、大石坡村、張畈村。411330103。

基本信息

固縣鎮固縣鎮
桐柏縣固縣鎮位於桐柏縣城東25公里處,東與信陽市相毗鄰,南與湖北省隨州市隔河相望。西部和北部分別與桐柏縣月河鎮、吳城鎮、黃崗鄉和毛集鎮為鄰。全鎮總面積122.4平方公里。轄固縣、新莊、石頭畈、沈樓、黃畈、吳莊、魏崗、大石坡、張畈、柳扒、楊樓、桐安12個行政村,189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2.67萬人,其中回民1000餘人,南召縣、鎮平縣移民2500多人。

介紹

固縣鎮固縣鎮
固縣鎮歷史悠久,是桐柏縣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歷史上曾幾度設縣,三國時屬魏地義陽縣,南北朝時始設淮安縣,西魏(公元535—556)屬淮州治,後改為純州治,隋開皇十八年公元1598年在此設桐柏縣治,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治遷,逐稱以“故縣”後改“故”為“固”,沿用至今。該鎮文化積澱豐厚,境內現存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畈村漢代冶鐵遺址一處,遺址內鐵爐遍布,並存有大量的漢代鐵沙,極具研究價值。該鎮還是三國名將魏延的故里。東漢時光武帝劉秀曾在此地轉戰,境內留有大量遺蹟和傳說。

固縣鎮還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系蘇區鎮。1927年2月,原在國民革命軍的固縣鎮黃畈村人黃髮順返回桐柏,成立了中共豫南桐柏(固縣)支部,並積極宣傳革命道理,發動農民民眾,開展農民運動。同年五月,成立了桐柏特支,黃髮順任支部書記。特支受豫南特委領導。與此同時,在特支的領導下,繼續發展黨組織,廣泛開展農民運動,動員農民參加農民協會。1927年9月8日,在中共桐柏特支的領導下,以固縣鎮黃畈村為中心的數千名農民在固縣鎮東門外銀杏樹下召開大會,宣布成立桐柏農民協會,固縣人許國堂任主席,並建立了1000餘人的桐柏農民革命軍總隊,黃髮順任總隊長。隨後,正式宣布成立桐柏革命委員會,機關設在黃畈村,黃髮順任主席,這是桐柏縣最早的人民政權。桐柏革命委員會、桐柏農民協會和桐柏農民革命軍總隊在當時對外統稱“光旦會”,共同領導桐柏革命運動。在固縣鎮的黃畈村和固縣街銀杏樹下仍保存有中共桐柏特支和桐柏農民協會舊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發展

固縣鎮固縣鎮
固縣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省道66線和省道固淮路穿境而過,改線後的312國道將橫穿固縣全境。沿省道66線向東28公里與京廣鐵路和107國道相交於信陽明港站、向西18公里可達桐泌高速,經固淮路向南10公里直通寧西鐵路。便利的交通為固縣的發展備足了後勁。

固縣鎮也是一個資源大鎮,境內藏有鈣、大理石、瑩石、藍晶石以及鐵、錳等多種礦產。藍晶石礦:礦體主要分布於該鎮大石坡境內,礦石多為透鏡狀,品位高,埋藏淺,極易開採,現已探明儲量約600萬噸以上。瑩石礦:儲量400萬噸以上,品位高,質量好,易開採,易精選。石灰石礦,主要分布於大石坡村境內,礦體出露長1.8公里,厚350米。礦石為粒狀變晶結構CuCO3含量在92%以上,最高達96%,目前探明儲量在4000萬噸以上。鐵(錳)礦,礦石為黑色,或顯褐色,為不等粒變晶結構,礦體斜深60米,厚30米,長1000米以上,地質儲量估算為150餘萬噸。另外,該鎮還探明有石榴子石礦,雲鉬礦等礦藏,儲量有待進一步探查。

固縣鎮還是一個農業大鎮。糧食種植方面,以水稻和小麥為主,種植面積在35000畝左右,產量達124510公斤。經濟作物方面,以花生和黃豆為主,尤以花生種植為甚,種植面積在20000畝以上,年產優質花生530萬公斤。林業方面,該鎮地處淺山重丘地帶,宜林荒山面積大,其中“兩松”(馬尾松、濕地松)栽植面積達7萬餘畝,橫跨新莊、楊樓等6個行政村,被稱為全國第二大森林公園、河南省最大人造林。另外,近幾年來,該鎮抓住退耕還林的政策機遇,大力發展速生楊20000餘畝,木瓜、板栗、油桃等小雜果近萬畝,成為林業產業的一大亮點。畜牧方面,該鎮民眾素有養殖家畜家禽的習慣。以散養土柴雞為主的家禽養殖達6.3萬隻,年產柴雞蛋1260萬枚。牛年存欄1.5萬頭,羊存欄2.5萬隻,生豬存欄2萬餘頭,是農民收入的有益補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