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性施教

因性施教

因性施教主要指教育要針對兩性心理發展所存在的客觀差異及其產生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標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標準,主動去塑造和發展每一個個體健康的性別心理特徵,並完善和個提高不同個體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基本信息

背景

性別差異

男生班 男生班

在中國社會變革、經濟騰飛剛剛起步的時候,中國教育心理學界就有人提出:“未來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徵上的差異不會越來越遠,而是越來越近,具有雙性化人格特徵的人會越來越多”。不過雙性化不等於中性化,雙性化理論認為雙性化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性別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點,而“中性化”,可以說是無性化,是社會性別中最不突出的一類群體,它沒有顯著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

雙性化人格

步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迅速變遷的背景下,人格雙性化已成為青少年性別社會化發展的趨勢。西方一些國家開始試行男女分班學習,國內也出現了一些針對單一性別的男子學校和女子學校。以上種種現象開始引起研究者們的思考。

基本策略

男女生心理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是生物學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是形成男女心理發展性別差異的物質基礎和自然前提,而環境因素在形成男女心理差異中起決定作用。

由於每個兒童所接受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不同,男女兒童心理發展的總體差異並不一定在每一個體身上體現出來。因此,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和實施科學正確的教育,可以充分發揮男女生心理發展的各自優勢,控制和彌補其各自的弱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工作中,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等因素因材施教,而且要根據學生的性別差異特點和不同成因,在實施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上做到男女有別,因性施教。

兩個方面

一是揚長的策略,一是補短的策略。所謂揚長的策略是指促進男女心理發展中的長處得以充分發揚的教學方法和措施;而補短的策略則是針對男女生心理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予以彌補。它們的最終目的是促使男女生的心理都得到完善而良好的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心理潛力,並且培養男女生共有的優秀品質。

揚長避短

女生班 女生班

“因性施教”主要針對兩性心理差異提出,而雙性化教育則為了縮小兩性人格差異,兩者並不矛盾。相反,在承認兩性性別差異前提條件下去實施雙性化教育才是理想的性別教育模式。

因為我們無法否認男女兩性確實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差異。比如,在情感表達方面,女性多較男性含蓄、細膩些,男性則比較粗心;在性格方面,女性較男性耐心、細緻,而男性則比較粗獷、豪放;在認知方面,男性與女性智力發展差異並不大,但卻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國小之前,女孩智慧型發展速度高於男孩,言語表達和形象思維較男孩好,男孩進入國中後,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表現為理解力和抽象思維的發展,最後與女生趨於平衡。

而且,男女兩性大腦優勢半球發展不平衡,女生語言表達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較好,而男生的空間想像力、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強。事實上,正是因為兩性生理、心理上存在差異,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充滿活力。如果忽略了“因性施教”去談“雙性化教育”,就可能出現性別認同偏差或性別認同一體化,這當然不是性別教育最終想看到的結果。所以,理想的教育模式是“雙性化教育”與“因性施教”相結合。

具體措施

實施因性施教,首先要糾正傳統消極的性別偏見和性別觀念,“女不如男”的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至今仍沉澱在現今社會許多人的思想中,尤其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不過隨著“男孩危機”時代的到來,教育界又面臨著一個新的拐角點。根據2004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曾組織過的對35個國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評分上都勝過男孩。報告稱,“21世紀的基本國民教育,更要關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問題。”

1、根據國內外的大量研究和學校工作實踐發現,男生普遍不如女生自信,因此,作為合格的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教育態度,要耐心等待暫時落後的男生,對男女學生一視同仁,例如平均分配班幹部名額等。實際上,教師如果不尊重性別差異,不僅僅影響著對男生的教育,同樣也不利於對女生的教育。如果說教師的教育挫傷了男生的自信心,使他們逐漸產生了妄自菲薄、自暴自棄的自卑心理,那么教師的行為也損傷了女生,使她們逐漸滋長了驕傲,自滿,甚至暴力的心理。

2、在教學方法上,根據男女生心理發展的不同特點,採取科學的教學方式,有的放矢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促使他們各自優勢的發展和各自劣勢的彌補。例如,男生在國小和國中階段,其生理和心理發育要晚於女孩,教師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寬容,對於男生在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上的劣勢,採取適當的措施,幫助他們提高文科弱項尤為重要。要真正做到男女生心理發展的揚長補短、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3、教師應了解學生,善於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客觀地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實施因性教育。比如許多教師談起,在他們的教學生涯里,確實遇到過人們常說的“男生在中國小成績不如女生,或者女生到了高中成績不如男生”的說法相吻合的情況。可遺憾的是,他們往往只根據學生考試成績的優劣產生對學生的偏向,很少或者根本不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再比如男孩的好動,往往被老師看成是學生的缺點,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不正是活潑好動塑造了男孩的動手能力和運動能力嗎?男孩子不服從,常常提出老師難以回答的問題,常常搞“破壞”,但這在很多時候正是創造力的源泉。

4、教師應當鼓勵男生多參加體育運動,運動是男孩的天性,他們更傾向於運動型學習。男孩天生愛冒險、愛挑戰、愛爭吵、愛跑動,這些行為傾向都與男孩體內更高的雄性激素分泌有關。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較為充足的課外活動。通過運動,男孩體內過剩的精力得以發泄;通過運動,男孩天生的攻擊性本能得到釋放和升華。這樣一來,在教室里,男孩可以更安靜地聽課,在學校,他們會更守紀律,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拯救男孩

因性施教的倡導者:孫雲曉 因性施教的倡導者:孫雲曉

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書,披露了當下正在發生的,讓家長、教師和公眾深感震驚的一些事實和數據。本書的作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

如今,“男孩子的問題這么多,我們應該怎樣解決?”一些父母憂心忡忡地問。

“改變對男孩的態度,建立按照性別施教的教育模式非常關鍵。”李文道提出了4個具體對策:一是改變對男孩的態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實;二是父親要成為男孩的榜樣和引路人;三是母親要勇於“放養”男孩;四是學校和家庭要按照性別施教。

“現在很多差生都是冤假錯案,很多差生多是因為喪失學習信心,而不是沒有學習能力。”因此,父母首先要從態度上改變對男孩的看法。

其次要在親職教育方面著手。“教育體制的改革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作為家長,首先要從親職教育開始著手,培養男孩的男子氣概。每天放學後可以讓孩子瘋玩一小時,然後再寫作業。”

“現代教育應該是分性別教育,因性施教。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卻以對女孩的標準要求男孩,男孩們都成了‘有缺陷的女孩’。”

李文道表示,學校教育應該分性別教學,從課程設計、教學方式、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同時,提高男教師的比例。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有識之士在因性施教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探索。2009年秋季,北京市教委明確要求國中學段實行體育課男女生分班教學,高中學段實施模組教學。目前,北京市約有一半以上的國中實現了體育課男女分班教學。 早在2003年9月,北京出現了國內首家專門招收男生的“男子高中”。辦學者指出其辦學目的是為了培養男生的“陽剛之氣”,重新塑造新一代的男孩,改變男孩落後的情況。

李文道指出,教育應該分性別教育,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地將男性定位成陽剛,女性定位成溫柔。一個幸福的人,應該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質並相互融合。一個教育體制的好壞要看它是否有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使男孩、女孩的生命狀態都最大限度地舒展。實行性別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要給男孩、女孩不同的成長空間,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