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因加1號水電站於1968年5月開工,於1972年建成並投入運行,裝機35萬kW;因加2號水電站於1973年初動工,於1979~1981年建成並投入運行,裝機140萬kW。2、郵票銘文的介紹:剛果(金)原為比利時殖民地,當時稱比屬剛果。1960年2月獨立,1971年10月27日改國名為薩伊共和國(就是郵票上的銘文的來歷了),1997年5月17日,朗·卡比拉領導的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裝部隊攻占首都金夏沙,宣布就任總統,並恢復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今。金是指首都金夏沙。
地理環境
剛果河下遊河段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因加地區25km河段,落差達100m左右。在剛果河北岸的科科洛河谷是一條與剛果河平行的古河叉,通過山谷可以從主流引水獲得約2000~3000立方米/秒的流量。鑒於地形特別有利,並可利用廢棄的老河床,因而可逐步進行開發,而且在前面的階段中,無須對主河道進行截流 。
樞紐布置
第一階段的工程包括:松戈(Shongo)大壩、因加1號與2號水電站、因加1號電站尾水渠、因加2號電站引水渠等。
利用因加河灣上游右岸的科科洛河谷作為1號電站的引水渠,在河谷出口處修建松戈大壩,壩後布置1號電站。在松戈壩右岸,河谷為2號電站提供了一個寬闊的進水口,2號電站位於因加河灣下游、剛果河右岸岸坡上。
松戈大壩
大壩形成的水庫可為2座電站運行供水。該壩為混凝土支墩壩,壩頂高程158.0m,壩頂長約550m,最大壩高52.5m。水庫最高庫水位為156.3m,最低消落水位為145.5m。
大壩由3部分組成,中央壩段的6個壩段為電站進水口,其上游面寬度為18m。每一壩塊下游由2個寬3.5m、中心間距11m的支墩支護。6根直徑5.5m、長86m的壓力鋼管布置在支墩之間。中央壩塊的兩側為非溢流壩段,右側10個,左側15個,上游頂部寬度11m,由3.7m寬的支墩支護。在非溢流壩的兩端則為高度小於20m的重力壩段。右翼拐向下游,並作為因加2號引水渠的進口邊墩。重力壩上游面垂直,下游面坡比為0.7。大壩建在優質緻密的基岩上,為防止滲漏,上游面和進水口的進口處均以防滲薄膜予以覆蓋。
因加1號水電站
因加1號水電站(Inga Ⅰ Hydropower Station) 是地面式電站,長135m,廠房內軌距為15m。共6台機組,其中1台備用,裝機容量35萬kW,保證出力30萬kW,年發電量24億kW·h。混流式水輪機正常水頭50m,引用流量140立方米/秒,額定容量6萬kW,轉速136r/min。交流發電機容量6.5萬kW,功率因數0.9,電壓11kV。1號水電站尾水渠長1230m,流量780立方米/秒。
因加2號水電站
因加2號水電站 (Inga Ⅱ Hydropower Station ) 是地面封閉式電站。在岩石上開挖的引水渠,其進口處在3.5m厚支墩間有4個各寬14m的進水孔,重力壩邊墩與右邊墩之間的總寬度為66.5m,泄水孔高度為22m。通過4條輸水道將松戈水庫的水引向因加2號水電站,流量2200立方米/秒,長1km。
引水壩為混凝土支墩壩,壩長176m,壩高34m,最高庫水位156.3m。8根壓力鋼管直徑8m,長105m,連線進水口和廠房內機組。在上游端,壓力鋼管以8.5m長的漸變段與進水口連線並埋入進水口混凝土內。在下游端,用1條直徑8~6m的錐管與水輪機蝸殼相連。
廠房包括主機房、2個安裝間和中控室。主機房長216m、寬30m,8台機組成直線安裝;主安裝間長54m,副安裝間長27m,分別位於主機房兩端。廠房從基礎到房頂高60m,有3/4高度位於地面以下。主變壓器安裝在廠房上游側108m高程處,在壓力鋼管埋設段的上部。
電站裝機8台(其中1台備用),總容量140萬kW,保證出力110萬kW,年發電量96億kW·h。混流式水輪機正常水頭56.20m,最大水頭62.50m,引用流量315m3/s,額定容量16.20萬kW,最大容量17.8萬kW,轉速107.1r/min,豎軸式交流發電機容量20.5萬kW,功率因數0.85,電壓16kV。
工程施工
主體建築物的工程量有:松戈大壩澆築混凝土24.5萬立方米;因加1號水電站尾水渠開挖量為80萬立方米;因加2號水電站引水渠開挖量22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12.9萬立方米;因加2號水電站引水壩澆築混凝土15.7萬立方米;因加2號廠房澆築混凝土19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