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廻龍歷史悠久。早在宋朝時期,廻龍駱岐圖隸屬龍川新義都。清朝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龍川縣劃分48約(堡)時,廻龍隸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龍川縣,設立寧仁都大和甲羅口約,廣信都新義甲駱歧約。
民國元年(1912年),羅口約屬第四警察區(鐵場),駱歧約屬第五警察區(赤光)。民國十七年 (1928年),羅口約、駱歧約分別屬第四、第五保衛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劃為羅口鄉、駱歧鄉、屬第五自治區(赤光)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羅口鄉、駱歧鄉歸屬第四聯鄉辦事處(黎咀)。同年九月,駱歧鄉併入藍歧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羅口鄉、藍歧鄉歸屬龍川第二區(鐵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羅口鄉、藍歧鄉屬第四區署(黎咀)直至1949年解放。
1951年,廻龍屬龍川第九區(赤光)所轄,設東北、羅口、萬光、駱田、羅西五個鄉。1957年,設立廻龍鄉人民政府,屬縣直轄。1958年,劃入赤光公社。
1962年,成立廻龍公社。1984年,設立廻龍區公所。1987年,設立廻龍鎮人民政府 。廻龍因駐地“廻龍寺”而得名。廻龍寺在舊時境內廻龍墟甚多寺觀廟宇中聞名遐邇。廻龍墟於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開闢,亦在舊時境內眾多墟場中得以發展成為集貿市場。現為廻龍鎮政治、文化、經濟、商貿、交通的中心。
人口
全鎮人口29760人,均為漢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廻龍鎮位於龍川縣的中部,經約115°31',北緯約24°22'。東北面與興寧市相連,南接田心鎮,西鄰赤光、新田鎮,總面積84.5平方公里 。
地形地貌
鎮內境地山巒起伏,西北高,中間低,向東南傾斜。最高山峰是位於北部的羅豐村與新田鎮交界處的阿髻寨,海拔709米,其次是禾稿嶂699米,旗山嶂653米。
水文
水流向除上藍、吉仙兩自然村流入東江河外,其餘均流入韓江,屬韓江水系發源地之一。
氣候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明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土壤
境內土壤多以赤紅壤、侵蝕紅壤、黃泥骨粘土田等類型。
經濟
農業
廻龍人民歷來以農為本。在農業生產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挖溝改土、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堅持科技興農,農業生產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04年底,農業總產值達到4200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700元。農作物種植主要有水稻、花生、玉米、大豆、木薯、蕃薯、瓜類蔬菜。山地種植油茶、毛竹、松、杉木類。
工業
工業生產發展。引進了聯豐針織廠、中泰毛織廠。鎮內辦起了三個小水電站,裝機容量360千瓦。1990年與田心變電站聯網,全鎮村村通了電,電器產品不斷飛入尋常百姓家。
交通運輸
解放後開闢了廻龍至赤光連線老隆的公路幹線,並可向南直達興寧。2003年至2004年,境內公路——大利線實行改造,為省道二級水泥公路。現交通便利,往來車輛絡繹不絕。鎮內通往鄉村的廻龍至上藍、廻龍至羅豐、廻龍至萬塘、廻龍至駱歧公路等也已逐步進行硬底化建設。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在文化方面,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1990年1月辦起接收中央電視台的轉播塔,1995年4月辦起12套節目的有線電視轉播台,2004年與縣有線電視興光聯網,接收35套電視節目。
教育事業
全鎮村村辦起了國小,設有2間初級中學,12所完全國小。各學校教學用房已全部用上樓房。有在校中小學生5500多人。
醫療衛生
衛生方面,鎮建立了一間衛生院,建立健全了醫療網路、保健機構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
基礎設施
鎮內設有一所農村信用合作社,從解放初期成立,信用社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全鎮人民經濟工作和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金融機構。
電信方面,從1962年設立郵電所,廻龍通信業發展迅猛。1994年12月17日,廻龍郵電程控電話正式開通,全鎮程控電話遍及全鎮各個村莊,裝機達3300多戶。移動通信、聯通通信等行動網路覆蓋全鎮。村村通郵路,大大地方便了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繫,徹底消除了訊息閉塞、信息不靈的落後狀況,為廻龍鎮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風景名勝
閩粵贛邊五興龍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廣東省龍川縣回龍鎮大塘肚村。根據龍川縣誌記載,國民黨右派在上海和廣東發動反革命政變後,中共廣東地方組織率先發動武裝起義,並先後建立了一批革命政權。1929年3月,東江特委巡視員劉琴西在大塘肚主持召開五華、興寧、龍川3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閩粵贛邊五興龍蘇維埃政府,領導邊區人民開展革命鬥爭。
2011年,龍川縣將閩粵贛邊五興龍蘇維埃政府舊址按照原貌恢復的原則進行修繕,圖文並茂地重點再現古柏、劉琴西等革命先輩以及蘇區幹部的革命情懷,重點介紹毛澤東、彭德懷、古柏、劉琴西等革命先輩在龍川指導革命的史實資料,以及蘇區教育勸導、制度建設、監督檢查、嚴懲腐敗等方面的措施。該舊址曾先後被任命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