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群體義

當代信仰佛教的回族群體客觀存在。這個群體源遠流長,可追溯郭子儀時代。那時來自西域的回回,依附郭子儀而信佛。中國有建立在符合自身國情、民情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回族有回族特色的佛教亦如此理。基於佛教文化的這種回族群體,集中體現的佛教文化現象,即是回族佛教之科學定義。如泉港區山腰街道龍山回族村和明溪縣楓溪鄉官坊回族村。
又,如汾陽龍山郭氏是回族,其宗教文化也是佛教,據《汾陽龍山譜·卷三·牌主名錄》記載:自開基祖德儀公以降,於第十一世分析為三房。長房:彥中,諱阿;次房:彥倫,諱彌;三房:彥立,諱陀。
又,晉江市陳埭鎮約有兩萬姓丁的回民,以信仰佛教、民間宗教者占絕大多數。其佛教文化有著本民族特色。在婚姻自由的今天,無論什麼民族的人,都有權利娶或嫁給這樣的回族人,信仰這樣的回族佛教文化。佛教寺廟則到處可見。
當代人物
郭慶泉

釋德建

白先勇

宗派義
承續

西域回族祖先完整的信佛體系。從公元前的阿育王時代佛教就給西域諸國帶來深刻影響了。根據吐魯番、哈密等地發現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題跋,該文獻是由吐火羅語翻譯過來的。由吐魯番出土文書推斷,除了印度諸語(首先是梵語,還有犍陀羅俗語)之外,塞語和粟特語在回鶻西徙以前也都曾對塔里木盆地佛教的流傳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同粟特人一樣,吐火羅僧侶接過印度高僧傳來的接力棒,把佛教進一步傳給東方的突厥人。他們是聯繫印度與中國佛教的中介,是把佛教由中亞向東亞推進的主力。他們對古突厥、回鶻人產生影響的時間都早於漢傳佛教。
發展

重振西域佛教之輝煌,還原歷史之真相,告慰回回信佛祖先之英靈,承繼波斯回達摩祖師之佛心,獅子吼破邪宗,演說常住不滅之大乘,周遍法界利益一切,是這個宗派永不懈怠的宗旨。
回族佛教宗派慈悲廣攝一切眾生。回族佛教四字轉動了多少穆斯林?試問,其他佛教宗派,哪個有這樣的智慧方便?作為宗派義,不分國籍和民族都可成為此派菩薩乘門人。
區分義
區分回族伊斯蘭教和回族共產黨這兩大廣泛群體。例如“沙門”一詞:由於印度宗教的複雜紛歧,並且每一宗教,都有其出家的徒眾,印度通稱出家者為沙門,如要分別沙門的宗教信仰,便不得不以宗教的名目作為識別,比如尼乾子外道有沙門,婆羅門教也有沙門,所以在佛教中出家的,便以“釋子”作為區別,稱為“沙門釋子”,使人一聽,便可知道這是佛教的出家人。 為了區分其他信仰的回族人,回族佛教一詞中的區分義,有智慧者當善分別。
源流
信達摩
郭子儀信達摩。這次空相寺新出土唐代碑刻《汾陽王置寺表》,碑通高120公分,寬60公分,厚15公分。共26行,滿行44字。碑首圓額,雙行篆書“汾陽王置寺表”。立碑年代為“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858年)。立碑人為汾陽王郭子儀後人。
碑文大意
碑文大意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時,曾到空相寺朝拜達摩聖跡,並許願若達摩禪師福佑,平定叛亂,必當奏請朝廷,“特加崇飾”。平定“安史之亂”9年後,郭子儀奏請朝廷封賜。唐代宗親贈達摩禪師諡號園覺,寺額為空相之寺,塔額為空觀之塔。
歷史
回回僧
宋代還有很多與回回僧人相關的文學作品,甚至還有以回回僧為名的詩作:
《回回僧》宋代陳某
秋風響耳環,古怪聚人看。
赤腳行霜地,腥身禮月壇。
儋齋猶買肉,掛帛不遮寒。
亦有西來意,相逢欲語難。
當時描寫回回人的文學作品中,多與僧、酒、識寶、鬼怪狐仙等有關,看不到有任何伊斯蘭教的痕跡。流傳在民間的戲曲和藝術中也是如此,如以回回人為題材的戲曲《賞黃花浪子回回》、《回回梨花院》、《丁香回回鬼風月》、《馬木黑噹噹》、《老回回探狐洞》、《舞回回》、秧歌劇目《鬧回回》、《《西域回回進寶》》等。
起源與隋唐或更早時期回回舞獅(五方獅子舞),在中國各地民間廣為流傳,至今仍把手持繡球引逗獅子的人,叫做“回回”、“胡人”、“達摩”等(《洛陽伽藍記》中記載達摩是西域波斯國人)。中國沒有獅子,國內的獅子形象皆從古波斯傳入,漢語中“獅子”一詞也是來源與吐火羅方言,可見舞獅子是由回回人傳入的。
回回寺
近曰一番僧自西域來,貌若四十餘,通中國語,自言六十歲矣,不御飲食,曰啖棗果數枚而已。所坐一龕,僅容其身,如欲入定,則命人鎖其龕門,加紙密糊封之。或經月余,謦欬之聲亦絕,人以為化去,潛聽之,但聞搯念珠歷歷。濟川楊景方,嘗館於其家。有叩其術者,則勸人少思少睡少食耳。一切布施,皆不受,曰:“吾無用也。”予親見之雨花台南回回寺中。此與希夷一睡數月何異?可見異人無世無之。
鄭和菩薩
鄭和二十世孫鄭寬濤先生談鄭和之佛教信仰
劃時代判決

馬來西亞華裔婦女陳燕芳(之前伊斯蘭教名稱茜蒂法蒂瑪)申請脫離伊斯蘭教案,經過九度展延審訊後,終於在5月8日獲判申請得直,可改回信仰佛教。 這項被稱為“劃時代的判決”,也是大馬首宗華人在世時成功申請脫離伊斯蘭教的案例。
在身份證上必須標明信仰的伊斯蘭教國家,改信是很難的,甚至要付出生命代價!真主黨主席阿都哈金對記者說:“我們決不同意法庭的判決,因為它牴觸伊斯蘭教法律。根據伊斯蘭教,堅持脫教的人必須被處死。” 正如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所說:“奧斯曼帝國用武力強迫被征服地區民眾改信伊斯蘭教;近代一些西方國家在對非洲、拉丁美洲殖民過程中,一手舉劍,一手舉聖經,殺其人民,占其土地,掠其財富,哪裡有什麼宗教信仰自由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