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此劇約,由四劇組合而成,即《狂鼓史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一 夢》、《雌木蘭替父從軍》、《女狀元辭凰得鳳》。《四聲猿》的取名應取自巴東三峽民謠「猿鳴三聲淚沾裳」,意思是猿鳴三聲足以墮淚,何況四聲。該劇取材《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禰正平祼衣罵賊」衍生創作。故事發生在陰司衙門,敘說才子禰衡 (173-98年)劫滿,將昇天赴修文郎新職位。但上職前,閻羅殿判官要求禰衡重演當年擊鼓罵曹之事。曹操 (155-220年)乃東漢三國時代政治人物,後為魏國奠基人。時禰衡不願為曹操所用,故失禮於曹操。曹操心有怨懟,故意命禰衡為鼓史,使其擊鼓娛樂總人以羞辱之。著衣破爛的禰衡裸身擊鼓,在鼓上擊一首沉痛歌曲,聽眾墮淚不已。在判官前禰衡重演痛罵曹操,一一歷數奸惡。每出劇作前皆有版畫一幅,顯示禰衡裸身擊鼓,中為判官,曹操置圖上方行揖讓之禮,旁有二鬼差押解。三人角色的描繪皆頗微妙。
劇情簡介
《狂鼓史》寫禰衡被曹操殺害後,受陰間判官的敦請,面對曹操的亡魂再次擊鼓痛罵,歷數曹操全部罪惡的故事,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抒發作者 積鬱在心間的憤恨。作品通過酣暢淋漓的曲詞,把封建社會□相的蛇蠍心腸和醜惡嘴臉,揭露得窮形極致,語言辛辣而協律,本色之處,堪擬元人。
《翠鄉夢》本民 間傳說“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寫玉通和尚持戒不堅,致被臨安府尹柳宣教設計破了色戒。他出於報復而轉世投胎為柳家的女兒,又墮落為妓女敗壞柳氏門風, 最後經師兄月明和尚點醒,重新皈依佛門的故事。此劇旨在宣揚輪迴報應,但也揭露了官吏的陰險毒辣和僧侶們奉行禁慾主義的虛假。作品寫玉通和尚兩世輪迴,從 僧到俗,從男到女,情節曲折,關目的組織,甚見機杼。
《雌木蘭》本北朝樂府《木蘭詩》,敘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建功立業,但增添了嫁王郎的情節。
《女狀元》寫五代時才女黃崇嘏改扮男裝應科舉、中狀元的佳話。這兩部雜劇都以女子為主人公,有意識地從文、武兩方面謳歌她們的才能智慧與魄力情操。
作品評價
徐渭的雜劇,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體現了明代中葉資本主義經濟萌芽階段反抗封建壓迫與禮教束縛的民主主義精神。同時也體現了從理想出 發,希望變革不合理現實的美好願望。如把對殘暴者的懲罰放在“陰間”,把正義的伸張寄託於“天上”,雖然虛無縹緲,卻也反映了作者對他所處時代的官場的絕 望。徐渭蔑視傳統的精神,在突破雜劇一本四折,純用北曲的陳規舊律方面,也充分地反映出來。《四聲猿》所包括四劇,長短不全相等,從一折到五折都有。其中 五折的《女狀元》,全用南曲,其他三劇,並用北曲。徐渭實際上開創了以南曲作雜劇的新寫法。他的劇作從內容、精神到形式,都給當時和後世的劇壇帶來了積極 影響。此外,《四聲猿》在語言上還具有清新活潑、流暢優美的特點。曲詞賓白,感情飽滿,機趣橫生。
徐渭在戲曲史上的另一項重要貢獻,是撰著了《南詞敘錄》。這部著作篇幅雖然不長,卻是宋、元、明、清四代專論南戲的唯一著作,內容涉及南戲起源與發展史、南戲的風格特色、聲律,以及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對於 戲曲中常用的術語、方言與腳色,也作了簡要的考釋。篇末附錄宋元南戲劇目65種,明代南戲、傳奇目錄48種,共113種。不僅保存了有關南戲歷史的重要資 料,同時也對研究宋元話本及南戲與元雜劇間的關係,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作者相關
簡介
徐渭,少年時即以文名享時譽,但自20歲中秀才後,在科舉方面卻一直很不順利,又性氣高傲,蔑視傳統,不為“禮法”所拘,故每為道學家們所擯斥。37 歲時,應浙江總督胡宗憲請,居幕下為書記,兼參機要。後胡宗憲因事被治罪,徐渭精神失常,自殺未遂,又因殺妻入獄;賴友人張元忭奔走回護獲免。此後絕意功 名,放情山水,鬻詩文書畫度日,窮困以終。
相關事件
徐渭一生,雖然潦倒,在文學藝術方面,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響深遠。明代一些進步文學家如湯顯祖、袁宏道等,都受過徐渭的薰陶。徐渭論詩與前七子、後七子異趣,主張獨創,反對擬古。他認為詩歌“不出於己之所自得,而徒竊於人之所嘗言”,不過是“鳥之為人言”(《葉子肅詩序》)。他的詩歌創作以七古、七律為優。如《觀獵篇》、《正賓以日本刀見贈歌以答之》、《楊妃春睡圖》等七古,兼有李白的飄逸和李賀的 險怪風格,讀來富有氣勢。他的七律長於鍊句,用詞精警,諸如《清涼寺雲是梁武台城》、《寓穿山感事》和《孫忠烈公挽章》等都是較好的篇章。徐渭的散文寫得 瀟灑自如,頗受蘇軾的影響。至於雜劇,更備受推崇,其代表作為《四聲猿》。王驥德說《四聲猿》“高華爽俊,瑰麗奇偉,無所不有,稱詞人極則,追躅元人!” (《曲律》卷四);湯顯祖說:“《四聲猿》乃詞壇飛將,輒為唱演數通。安得生致文長,令自拔其舌!”(王季重清暉閣評本《還魂記·序》)
其他作品
徐渭的著作除《四聲猿》及《南詞敘錄》外,有《徐文長集》30卷,《逸稿》24卷。《四聲猿》版本,最早有萬曆間陶望齡校刊《徐文長三集》附刻本及萬曆間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即據後者影印。《南詞敘錄》的版本,現存最早的有何焯(義門)批補的壺隱居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