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版本一
鄭廷玉(亦作庭玉),彰德(今河南安陽市)人,生卒年月不詳。元鍾嗣成《錄鬼簿》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類,名次排在關漢卿、高文秀之後,位居第三。在其名下,共著錄雜劇二十三種。鄭廷玉究竟創作並流傳下來多少雜劇,歷來說法不一。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著錄二十一種,明臧晉叔《元曲選》收錄四種,《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收錄六種,《孤本元明雜劇》收錄一種《元刊雜劇三十種》收錄二種,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著錄五種。諸本著錄或收錄的流傳下來的劇本共有六種,它們是《楚昭公疏者下船》、《包待制智勘後庭花》、《布袋和尚忍字記》、《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宋上皇御斷金鳳釵》、《崔府君斷冤家債主》。其中《宋上皇御斷金鳳釵》、《崔府君斷冤家債主》兩種的著作權有異議。《元曲選》、《宋元戲曲考》沒有收錄和著錄《宋上皇御斷金鳳釵》;《元曲選》雖收錄了《崔府君斷冤家債主》,卻標明作者是“無名氏”。至於鄭廷玉所撰雜劇以外的其他創作,今存於世者,僅有清李玉《北詞廣正譜》收錄的一支套數《金山寺》殘曲。 有關鄭廷玉的生平及其創作情況的介紹和評價,古人留下的資料很少。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佩玉鳴鑾”,而鄭廷玉的創作成就,主要在於雜劇,唯一涉及到對其雜劇作創進行評價的材料,是“天一閣藍格鈔本”《錄鬼簿》略傳後明賈仲明補寫的〔凌波仙〕弔詞:
《金鳳釵》《打李煥》《後庭花》,《忍字記》《欒城驛》《雙教化》,《鳳凰兒》《料到底》偷閒暇。《因禍致福》關目冷,《貶揚州》《債主冤家》。《漁父辭劍》才情壯,《孫屬遇猿》節佳,《疏者下船》安頓精華。
這篇輓詞本來已經夠短了,行文中竟又出現了十四種作品的名稱,真正屬於評語的只有十幾個字,其中“偷閒暇”云云,又實在令人費解。這些情況,給研究鄭廷玉造成了困難。許多年來,對鄭廷玉及其作品的研究進展緩慢,也許與此有關。
作品主題
鄭廷玉是元代前期的一位高產雜劇作家。他熟悉社會生活,洞察人情世態,作品題材廣泛,藝術技巧高超,語言生動、質樸,表現的思想內容也比較複雜,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元代的社會生活、市井百態進行了廣泛、深刻的描摹和反映,既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和醜惡現象的無情揭露和鞭撻,又有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熱烈追求與憧憬,具有相當高的認識價值與審美價值。鄭廷玉著力於藝術形象的塑造,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富於立體感,既注意使人物性格特徵在發展變化中充分展示,又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發展變化,對人的良知與高尚品德進行熱情謳歌。趙鶚(《金鳳釵》)是一位寒士,雖然歷經坎坷,善良忠厚的本色卻始終不渝,即使在賣詩周橋藉以謀生的艱難時刻,也能見義勇為,挺身而出。在他的筆下,《看錢奴》中的賈仁、《忍字記》中的劉均佐、《冤家債主》中的乞僧,同樣是大財主、慳吝人,卻存在著性格上的差異,表現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鄭廷玉的雜劇中宿命論、因果報應觀念相當濃重,使作品的豐厚意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外,某些描寫技法比較陳舊,例如被狗舔吃了手指上的油這類細節,元人雜劇中屢見不鮮,而在鄭廷玉作品中又不止一次出現。總之,鄭廷玉雜劇的思想內容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藝術方面也熠熠閃光,是中國古代戲曲寶庫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版本二
鄭廷玉的不少作品表現了萬事前定、富貴在天的宿命論思想,宣揚神佛威力,因果報應;但劇中也有一些可取的內容。如《看錢奴》一劇,寫一個凍餓將死的打牆人賈仁,由於在東嶽廟求神拜佛,神靈被感動,將財主周榮祖家的藏金,讓他在打牆時全部得去,富貴20年,作為對他信佛的報答。周榮祖由於父親不信佛,毀寺廟修宅舍,以致應舉落第返鄉,淪為乞丐,將兒子長壽賣給了賈仁。直到20年後,賈仁死,家財仍歸周家,周氏父子亦得團圓。本劇取材於晉乾寶《搜神記》中"張車子"故事,但有不少加工創造。劇中用誇張而又有生活氣息的細節描寫,刻畫守財奴賈仁慳吝刻薄的性格,生動深刻,入木三分,具有典型意義,歷來為人稱道。此劇表現了鄭廷玉對社會現實有深入的觀察,又熟悉舞台演出的規律,但他的宿命論思想,影響了創作成就。這情況在《包待制智勘後庭花》等劇中也存在。至於《疏者下船》、《忍字記》、《金鳳釵》諸劇,思想境界不高,藝術上也無甚特色。
鄭廷玉劇作語言當行,技巧熟練,尤擅長諷刺手法。由於他熟悉人情世態,他的劇本常有比較濃郁的生活氣息。 )
看錢奴
1、《看錢奴》是鄭廷玉的代表作。取材於晉乾寶《搜神記》卷十“張車子”故事。劇作寫財主周榮祖為“一念差池,合受折罰”,而平時不敬天地的賈仁,因在佛前祈求福祿,神靈遂將周家福力借與他20年。20年後,果然物歸原主。作品中宣揚的神佛威力和因果報應、富貴在天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是作品以諷刺喜劇的誇張手法,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守財奴賈仁為富不仁的本性、貪婪慳吝的心理和偽善狡詐的手段,則入木三分,有著明顯的積極因素。2、《看錢奴》寫財主周榮祖家“福力所積,陰功三輩”,為“一念差池,合受折罰”。而平時不敬天地,“本當凍餓而死”的窮賈兒,因在佛像面前百般祈求福祿,神靈體念上帝“不生無祿之人”,遂將周家的福力借與他二十年。結果周榮祖受了二十年貧窮的折罰,窮賈兒享了二十年他人的富貴。人物就在自己不可知的命運中完成了神靈的安排,周家的財富二十年後又絲毫不差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作品宣揚了神佛的威力和因果報應、富貴在天的迷信思想。但其中刻劃財主的慳吝與狠毒,揭示了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精神面貌,仍有它的現實意義。
“雪中賣子”一場和賈仁病死時的描寫,突出地刻劃了一個守財奴的形象。他買周榮祖的兒子又捨不得“恩養錢”,咬幾次牙才出了兩貫錢。周榮祖不肯,他反賴人家反悔,要罰他一千貫錢。還把周榮祖硬推出門,嗾狗咬他。他自己說,一次走到街上,一個店裡正燒鴨子,他便推買鴨子,著實地撾了一把,油了五個指頭。回家吃飯,一碗飯咂一個指頭,一會瞌睡上來,剩下的小指頭被狗舌了,便一氣得病。臨死還囑咐兒子把他剁成兩截裝在馬槽里,免得買棺材。流落叫化的周榮祖對財主的痛罵,也道出了窮人對不平社會的憤怒與詛咒:
……似這等無仁義愚濁的卻有財,偏著俺有德行聰明的嚼韭菜,這八個字窮通怎的排,則除非天打算日頭兒輪到來。發背疔瘡是你富漢的災,禁口傷寒著你這有錢的害,有一日賊打劫火燒了你院宅,有一日人連累抄沒了舊錢債。恁時節合著鍋無錢買米柴,忍飢餓街頭做乞丐,這才是你家破人亡見天敗。……3、《看錢奴》 元鄭廷玉作。寫貧民賈仁因得周榮祖家祖財而暴富,後又廉價買得周榮祖之子為養子,最後錢財重歸周家。全劇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貧民賈仁平時以挑土築牆為生,偶然挖到周榮祖家藏在牆下的祖產而致富,周榮祖夫婦則因此落魄。賈仁雖有了萬貫家財,卻無兒無女,命坐館先生陳德甫替他買一個兒子,恰巧風雪之中周榮祖夫婦走投無路,情願將兒子長壽賣給他,只得到了很少的一點錢。二十年後,長壽長大成人,賈仁吝嗇成性,財富越聚越多,此時卻染病身亡。周榮祖夫婦乞討至東嶽廟中,遇到長壽,卻不知相認。後來偶遇陳德甫,經他向長壽說明實情,一家人才得以重聚。周榮祖看到錢上印記,方知這原來是自家財產。
主要作品
《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脈望館校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元曲選》癸集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評價
《看錢奴》的主旨是借周、賈二人的榮枯轉換,宣揚貧富天定,因果報應的思想,消極的一面是顯而易見的。但其中用漫畫的手法刻畫守財奴的形象,把財主貪婪慳吝的心理和偽善狡猾的手段,刻畫得入木三分,又有著明顯的積極因素。像第二折的賈仁買子,他連別人出賣親子的錢都要賴掉,連替他做中人的門館先生都要叫他賠錢。為了攫取財富真是到了滅絕人性的地步。在第三折,作者用誇張的買鴨刮油、狗舔指頭、馬槽傳送、借斧斷屍等戲劇性的場面,刻骨入髓地揭示了一個守財奴損人利己的本性和貪婪慳吝的心理。賈仁這一守財奴的形象,概括了剝削階級里許多人物的共同特徵,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我們從明代徐復祚的雜劇《一文錢》中的盧至、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嚴貢生等吝嗇鬼的形象,可以看到此劇的深遠影響。 另外,考察外國文學史,我們也能發現,鄭廷玉對賈仁吝嗇心理和行為的描寫,同莫里哀筆下的“慳吝人”阿巴公,以及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也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其他作品
《後庭花》、《金鳳釵》寫的是兩起殺人案件,情節比較複雜,各自反映了病態社會的一角。二劇雖未脫一般公案戲中鬼魂伸冤、清官摘奸發覆的格套,但對權豪勢要、奸胥滑吏和潑皮流氓的暴也有所揭露。
《楚昭王》(《元曲選》作《楚昭公》)寫春秋時吳楚交兵,楚昭王兵敗,攜兄弟、妻、子四人乘船逃亡;風浪大起,船不勝載,昭王的妻、子先後投水。後昭王復國,全家終得團聚。作品表現了兄弟親於父子、夫妻的封建倫理觀念。《忍字記》寫財主劉均佐經神仙點化、悟道出家的故事,主張無條件地忍耐,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逃避現實以擺脫人世苦悶的消極人生觀。鄭廷玉具有圓熟的戲劇技巧,熟識人情世態,擅長諷刺手法。語言的當行,使他筆下的人物,因性格不同而往往具有不同的聲口特色。
相關內容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
《救風塵》(雜劇)元朝關漢卿所作。描寫惡棍周舍騙娶妓女宋引章後,殘酷虐待。宋引章的結拜姐妹趙盼兒見狀挺身相救,假意答應嫁給周舍,騙得休書,救了宋引章,自己也憑智謀脫身。
《西廂記》(雜劇)元朝王實甫所作。描寫張生在蒲東普救寺遇見崔相國之女鶯鶯,兩人遂生愛意,老夫人嫌他們門不當戶不對,只允許他們以兄妹相稱。侍女紅娘巧妙地從中幫助,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
《看錢奴》(雜劇)元朝鄭廷玉所作。描寫貧民賈仁挖得金銀財寶一大批,然而十分吝嗇。他買了周榮祖的兒子做義子。二十年後,賈仁死了,周家父子相聚,發現財物上有周家祖先的印記,才知道財物原來是周家財產,至此物歸原主。
《牆頭馬上》(雜劇)元朝白樸所作。描寫李千金同裴少俊相愛而私自結合,後被裴父發現,把李千金趕跑了。後得知李千金堂兄是戶部尚書後,裴父又到李千金處賠禮,才得團圓。
《李逵負荊》(雜劇)元朝康進之所作。描寫兩個壞人冒充梁山頭領宋江、魯智深,搶去王林的女兒,李逵信以為真,與宋江大鬧。後真相明了,李逵向宋江負荊請罪,並下山捉住了兩個壞人。
《綠牡丹》(傳奇)明朝吳炳所作。描寫書生柳希潛、車本高、顧粲三人,爭著要娶沈重之女沈婉娥,沈重令三人以綠牡丹為題,各作詩一首。柳希潛請館師謝英代筆,車本高請妹妹車靜芳代筆,只有顧粲是自己作的。婉娥與車靜芳女扮男裝,拆穿了這對作弊活寶,並尋得幕後真才子顧粲。
《幽閨記》(傳奇)元朝施君美根據“拜月亭”改編而成。描寫書生蔣世隆在戰亂之中遇見少女王瑞蘭,兩人結為夫妻。王瑞蘭之父因門第差別,強行拆散了兩人。後蔣世隆考中狀元,兩人終於團圓。
《中山狼》(雜劇)明朝康海所作。描寫的是中山狼被獵人追趕,乞求東郭先生救它。東郭先生把它藏在口袋裡,騙走了獵人。狼出來後,說它快餓死了,一定要吃掉東郭先生,幸虧路遇老丈,設計殺死了惡狼。
《玉簪記》(傳奇)明朝高濂所作。描寫南宋書生潘必正在臨安應試落第,到女貞觀看望姑母,遇到了道姑陳妙常,兩人相戀。潘必正的姑母督促潘再次赴試,並親自送他登船。陳妙常雇小舟追上必正,互贈玉簪和鴛鴦扇墜。後來潘必正考中並當了官,與妙常結為夫妻。
《風箏誤》(傳奇)清朝李漁所作。描寫書生韓世勛題詩於風箏上,風箏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詩其上,因而結為夫婦的故事。
張車子故事
乾寶《搜神記》卷十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周擥嘖的人,命定貧窮。有一天夢見天公可憐他,把命中注定屬於尚未出生的張車子的錢千萬,暫時借給他,從此果然逐漸成了富人。周家有個貧窮女僱工張嫗,在車房生了個私生子,取名車子。後來周家就逐漸窮了,而車子長大後卻成了富人,命中屬於張車子的財富終於還給了他。《文選》卷一五張衡《思玄賦》云:“或輦賄而違車兮,孕行產而為對。”舊注也引張車子故事來解釋這兩句,李善注說見《鬼神志》及《搜神記》。《抱朴子內篇辯問》也說:“為人生本有定命,張車子之說是也。”可見張車子故事自東漢以來,流傳十分廣泛,說明貧富循環,皆由天定。
布袋和尚傳記
布袋和尚的正規傳記,始見於北宋初年(988年)贊寧所著《宋高僧傳》卷21中的《唐明州奉化縣契此傳》,這也是現存僧傳中最簡明的布袋和尚傳。其後又有成書於1004年的《景德傳燈錄》,在《宋高僧傳》的基礎上加入了若干典故。此後的諸布袋傳,多半是循著《景德傳燈錄》的記載再有所增刪。這些傳記中,較為重要的有《佛祖統紀》、《佛祖歷代通載》、《釋氏稽古略》、《神僧傳》等書中的布袋傳,以及《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布袋和尚後序》、《重刻彌勒傳略記》與《布袋和尚傳》等。傳記的字數和細節,有隨著年代的推移愈形冗長的趨勢。後世有關布袋和尚的傳說細節和典故,大致上成形於《佛祖統紀》(1258—1269),並完備於元代的《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不論細節的繁簡,有關布袋和尚生平梗概,各傳中卻沒有太大的出入。措其共通之處,則為:布袋和尚,自號契此,為明州(浙東地區)一帶的僧人。形裁腲脮,蹙額皤腹,以杖荷布袋隨身,而且言行奇特怪異,並具神通。因曾有一偈題及自身為彌勒應化,因此被人認為是彌勒下生。他坐化於後梁貞明二年(或三年,916或917年;唯《宋高僧傳》雲其卒年為唐天復中,即901—903年間)。坐化後仍有人看到他在別州活動,因此四眾競圖其像。
註:前述布袋傳記,摘錄其出處如下:贊寧,《宋高僧傳》,成書於988年。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書於1004年。志磐,《佛祖統紀》,成書於1258—1269年。華亭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成書於1341年以前。覺岸,《釋氏稽古略》,成書於1354。佚名,《神僧傳》,成書於1417年。曇噩,《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成書於1286—1366年;所謂“定應大師”,根據傳中所言,乃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敕賜的諡號。廣和,《布袋和尚後序》,成書年代不詳。惠智,《重刻彌勒傳略記》,成書年代不詳。佚名,《布袋和尚傳》,成書年代不詳。另,大川普濟(1197—1253)《五燈會元》中亦有布袋傳,但和《景德傳燈錄》的記載大致相同。此外從元代到清代所修浙江地區的方誌中,也都有布袋和尚的簡略傳記,如清雍正《浙江通志》的布袋和尚傳,記有“貞明三年示寂於岳林寺,建塔封山之原。晉天福初,莆田縣令王仁煦遇師於江南天興寺,後又遇於福州官舍,出懷中圓封書,戒王曰:我七日不來,則開看。王如戒,圓封書無他,就是那篇‘彌勒真彌勒’的偈,乃知師是彌勒佛也”。 清雍正《寧波府志》布袋和尚傳,所述:“縣令莆田王仁佶”見過示寂後的布袋和尚兩次,並得到了兩篇偈。這個記載,說明王仁佶(不是“煦”)是奉化縣令,莆田人。後面還說:“王令記其事,並刻其偈於碑。” 這些傳記多是從《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佛祖統紀》等書中節錄而成,並無新意。
參考文獻
[1]鄧紹基:《元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2]李修生:《元雜劇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86頁。
[3]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第三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由王季思(1906~1996)在擔任中山大學教授時與他領導的編輯團隊在徵求了各方學者意見後提出。中國十大古典喜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