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紋豆象

四紋豆象

鑑別特徵:成蟲體長2.5~4.0mm。觸角11節,由第4節向後呈鋸齒狀。前胸背板亞圓錐形。小盾片方形。鞘翅長稍大於兩翅的總寬,肩胛明顯。臀板傾斜,側緣弧形。卵橢圓形扁平,長約0.6mm。老熟幼蟲體長3.0~4.6mm。身體彎曲呈"C"形,淡黃白色。蛹橢圓形,乳白色或淡黃色,體被細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四紋豆象頭部構造四紋豆象頭部構造

1.成蟲:體長2.5~4mm。頭黑色,被黃褐色毛;額區的中縱脊不明顯;複眼深凹,凹入處著生白色毛;觸角著生於複眼凹緣開口處,1l節,由第4節向後呈鋸齒狀。前胸背板亞圓錐形,黑色或暗褐色,被黃褐色毛;後緣中央有瘤突1對,上面密被白色毛,形成三角形或桃形的白毛斑。小盾片方形,著生白色毛。鞘翅長稍大於兩翅的總寬,肩胛明顯;表皮褐色,著生黃褐色及白色毛;每一鞘翅上通常有3個黑斑,近肩部的黑斑極小,中部和端部的黑斑大。四紋豆象鞘翅斑紋在兩性之間以及在飛翔型和非飛翔型兩型個體之間變異很大。臀板傾斜,側緣弧形。雄蟲臀板僅在邊緣及中線處黑色,其餘部分褐色,被黃褐色毛;雌蟲臀板黃褐色,有白色中縱紋。後足腿節腹面有2條脊,外緣脊上的端齒大而鈍,內緣脊端齒長而尖。

雄性外生殖器的陽基側突頂端著生剛毛40根左右;內陽莖端部骨化部分前方明顯凹入,中部大量的骨化刺聚合成2個穗狀體,囊區有2個骨化板或無骨化板。

2.卵:長平均約0.6mm,寬0.4mm,橢圓形,扁平。

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4.5~4.7mm,寬2.0~2.3mm。身體彎曲呈“C”形,淡黃白色。頭圓而光滑,有小眼l對;額區每側有剛毛4根,孤形排列;唇基有側剛毛1對,無感覺窩。上唇卵圓形,橫寬,基部骨化,前緣有多數小刺,近前緣有4根剛毛,近基部每側有1根剛毛,在基部每根剛毛附近各有1個感覺窩。上內唇有4根長而彎曲的緣剛毛,中部有2對短剛毛。觸角2節,端部1節骨化,端剛毛長几乎為末端感覺乳突長的2倍。後頦僅前側緣骨化,其餘部分膜質,著生2對前側剛毛及l對中剛毛;前頦盾形骨片後面圓形,前方雙葉狀,在中央凹緣各側有1根短剛毛;唇舌部有2對剛毛。前、中、後胸節上的環紋數分別為3、2、2。足3節。第l~8腹節各有環紋2條,第9、10腹節單環紋。氣門環形。

4.蛹:體長3~5mm。橢圓形,乳白色或淡黃色,體被細毛。

四紋豆象

四紋豆象 拉丁文名:Callosobruchusmaculatus

鑑別特徵:成蟲體長2.5~4.0mm。觸角11節,由第4節向後呈鋸齒狀。前胸背板亞圓錐形。小盾片方形。鞘翅長稍大於兩翅的總寬,肩胛明顯。臀板傾斜,側緣弧形。卵橢圓形扁平,長約0.6mm。老熟幼蟲體長3.0~4.6mm。身體彎曲呈"C"形,淡黃白色。蛹橢圓形,乳白色或淡黃色,體被細毛。

生物學特性:在廣東1年可達11~12代。在熱帶地區,可在田間和倉內危害,在溫帶區主要在倉內進行危害。成蟲或幼蟲在豆粒內越冬,次年春化蛹。新羽化的成蟲和越冬成蟲飛到田間產卵或繼續在倉內產卵繁殖,產卵期5~20天。幼蟲4齡。成蟲壽命一般不超過12天,生活周期為36天。個體變異很大,每一性別的成蟲存在著兩個型,即飛翔型和非飛翔型。

原產地:東半球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但美國最早發現。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較早發現,後在廣東、福建、雲南、湖南、江西、山東、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廣西等地發現,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消滅。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現已傳至歐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地。20世紀60年代初從香港傳入內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發現。主要通過被害種子的調運,藏匿於包裝物、交通工具的縫隙處進行遠距離傳播。通過成蟲飛翔、搬運貨物或工具可近距離傳播。危害木豆、鷹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綠豆、豇豆等多種豆類植物。此蟲在廣西嚴重危害綠豆、扁豆、蠶豆、豇豆,一般蟲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經濟損失嚴重。

控制方法:除加強嚴格的檢疫制度之外,可採取磷化鋁熏蒸,高頻或微波加熱處理包裝物等方法。國外報導,使用花生油均勻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紋豆象的危害。田間也要適時適量地噴灑殺蟲劑以防危害。

發生特點

四紋豆象一年發生代數因溫度和食料而異。綠豆、赤豆上,廣東西部、廣西10-11代/年,浙江、福州7-8代/年,豌豆、蠶豆上,福州5-6代/年,大豆上,福州4-5代/年,可以幼蟲、蛹和成蟲在豆粒內越冬。當日平均溫在17~19℃時,成蟲開始活動,19~25 ℃ 時大量出現。成蟲羽化後幾分鐘即可交配、產卵。每頭成蟲能多次交配。在倉內,喜歡產在飽滿的豆粒表面,每一豆粒產卵1-3粒,多至8粒。在田間,卵產於豆莢表面或開裂豆莢的豆粒上。每雌蟲一生平均產卵82粒,最多達196粒。成蟲不取食,只攝取水或液體食物。在31~34℃,56~65%R.H時,成蟲壽命為5~7天。餵水後的成蟲平均多活10天。幼蟲孵化後,咬破種皮或豆莢進入種子內取食,一粒豆子即可完成一生。最喜食綠豆、赤豆,存活率較高,發育周期較短。幼蟲4齡,幼蟲期18~64天。化蛹前老熟幼蟲在豆粒里作一直徑為2~2.5mm的蛹室,並預先將種皮咬成一個圓形羽化孔蓋,準備化蛹,預蛹期1~2天。蛹期第3代為4~6天,第8代為36~74天。

分布

國外:朝鮮、日本、越南、緬甸、泰國、印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前蘇聯、匈牙利、比利時、英國、法國、義大利、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加納、奈及利亞、蘇丹、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薩伊、安哥拉、南非、美國、宏都拉斯、古巴、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斯島、委內瑞拉、巴西。

現已傳至歐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地。20世紀60年代初從香港傳入內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發現。

控制方法

除加強嚴格的檢疫制度之外,可採取磷化鋁熏蒸,高頻或微波加熱處理包裝物等方法。國外報導,使用花生油均勻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紋豆象的危害。田間也要適時適量地噴灑殺蟲劑以防危害。

檢疫措施

禁止從發生區調運豆類種子,若必須調運時,應經檢疫部門檢驗方可通行,發現有四紋豆象的豆類,須經滅蟲處理。經常檢查進口豆類的儲藏倉庫,看有無該蟲出現。對進口的種用寄主豆類,不要急於立刻在田間播種,應查明確實無該蟲侵染的情況下才播種到田間。

防治方法

將豆子放在室外或不受加溫影響的房間,惡化幼蟲越冬條件。少量種子可用高溫處理,在60℃下持續20分鐘。用惰性粉和草木灰拌種也可有效地殺滅。在豆莢開始成熟時田間噴灑用藥,1周后再用藥一次防治四紋豆象幼蟲。倉儲期可採用熏蒸方式處理豆子。

檢測方法

目測檢驗

四紋豆象成蟲羽化後,常脫出豆粒隱藏在豆粒間,把所有樣品堆放在白磁碟內,挑出混在豆粒間的成蟲鏡檢。四紋豆象卵或已孵出幼蟲的卵殼牢固地粘在豆粒表面不易脫落,選出帶卵或卵殼的豆粒,再剖粒鏡檢,確定種類,計算每公斤豆粒內含蟲總數。

比重檢驗

豆粒被蛀食後比重下降,可以通過不同鹽類及濃度的溶液,利用物理比重法將其區分開。將100g樣品倒入18.8%食鹽水或硝酸銨溶液中攪拌10-15s,靜止1-2 min,撈出浮豆,剖檢被害數,計算被害率。

染色檢驗

白色的豆粒樣品可用酸性品紅染色法將蛀入孔染成紅色,可查出豆粒內的老熟幼蟲和蛹。

X光檢驗

用X光透視檢驗豆粒內有無幼蟲、蛹或成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