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背豆象屬的特徵
觸角近鋸齒狀、鋸齒狀或櫛齒狀;額區具明顯的中隆脊;前胸背板鐘形或圓錐形,無側脊,通常在基部中央有1個瘤突;後足腿節中等膨擴,腹面有1條脊,內脊和外脊近端部各有 5 小齒;後足脛節膨大,直,有隆脊,端部的銳刺突比側冠突長;雄蟲的臀板與體軸垂直;陽莖中葉或多或少長形,腹瓣三角形,內囊有或無大骨化刺;陽莖側葉扁平,端部無飾物,兩側葉部分癒合。瘤背豆象屬的種類、寄主和分布
灰豆象C.phaseoli(Gyllenhal)
體長2.5~4mm , 黃褐色至暗褐色。觸角鋸齒狀, 基部4 ~ 5 節和末節黃褐色, 前胸背板赤褐色, 中區有2 條暗褐色縱紋, 鞘翅赤褐色, 中部外側有1 個半圓形暗色大斑, 臀板紅褐色, 幾乎著生均一的淡白色毛, 後足腿節腹面的內緣齒大而尖, 雄性外生殖器的中葉無縱向骨化帶, 內陽莖囊區有 3 對骨化板。進境植物檢疫二類危險性害蟲。該蟲原產亞洲、非洲。現分布美國、古巴、巴西、法國、義大利、前蘇聯、幾內亞、奈及利亞、肯亞、坦尚尼亞、盧安達、安哥拉、馬達加斯加。
鷹嘴豆象 C.analis (Fabricius)
體長2.5~4mm , 暗褐色, 觸角黃褐色, 弱鋸齒狀, 鞘翅淡褐色至暗褐色, 中部和端部各有1 黑斑, 在翅外緣相連。肩胛突出, 後足腿節腹面外緣脊上的端齒粗而鈍, 內緣脊上的端齒小而尖或完全退化, 沿內緣脊基部 3/ 5處著生微齒。雄性外生殖器陽基側突端部著生剛毛10 余根, 囊區有骨化板1 對。進境植物檢疫二類危險性害蟲。主要寄主是扁豆、菜豆、豇豆。
分布在日本、緬旬、印度、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斯里蘭卡、賽普勒斯、前蘇聯、埃及、蘇丹、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南歐、南非、澳大利亞、巴西、美國。
四紋豆象 C.maculatus (Fabricius)
體長 2.5~4mm , 觸角第 4 節後呈鋸齒狀, 額區中縱脊不明顯, 肩胛明顯, 每一鞘翅上有3 個黑斑, 靠近肩部的黑斑極小, 中部和端部的黑斑大。雄性臀板黑色, 雌蟲臀板黃褐色, 有白色中縱紋, 後足腿節腹面外緣脊上的端齒大而鈍, 內緣脊端齒長而尖, 雄性外生殖器陽莖側突頂端著生剛毛40 根左右, 內陽莖端部骨化部分前方明顯凹入, 呈“U” 形。囊區有1 對骨化板或缺如。四紋豆象有“標準型”和“活潑型” , 兩型在鞘翅顏色和毛色上有較大差別。進境植物檢疫潛在危險性害蟲, 中朝、中南、中羅、中俄、中蒙植檢植保雙邊協定中規定的檢疫性害蟲。主要寄主是綠豆、鷹嘴豆、豇豆、扁豆、菜豆、兵豆。
原產東亞熱帶, 最早在美國發現。世界性分布。
綠豆象C.chinensis(Linnaeus)
體長2.5 ~ 3.5mm , 雌性觸角差異較大,雄性觸角櫛狀, 雌性鋸齒狀, 全部黃褐色或第4 節至第11 節深褐色至黑色, 鞘翅黃褐色,近方形。臀板密生白色細毛。陽基側突直,指狀, 端部略呈杓狀, 頂端著生約15 根剛毛。囊區有骨化板1 對。分“明色型”和“暗色型”兩種。中俄、中南植檢植保雙邊協定中規定的檢疫性害蟲。主要寄主是綠豆、赤豆、豇豆。世界性分布。國內絕大部分省區。
羅得西亞豆象 C .rhodesianus(Pic)
體長2~3mm , 外形近似綠豆象。觸角鋸齒狀, 黃褐色或第4 節至第11 節深色, 前胸背板黃褐色至黑色, 肩胛明顯, 臀板黃褐色,有一白色中縱紋, 後足腿節腹面外緣齒短而鈍, 內緣齒尖, 略彎向腿節端部。脛節基部處有一黑斑, 雄性外生殖器較短, 陽基側突 1/ 3指狀, 略伸越外陽莖瓣, 端部尖細, 頂端著生剛毛9 根, 囊區有卵形骨化板 3 對。進境植物檢疫潛在危險性害蟲。寄主為綠豆、豇豆。
分布在印度、非洲, 尤其在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
西非花生豆象 C .subinnotatus(Pic)
體長 4.5~5.5mm , 觸角鋸齒狀, 基部3節黃赤褐色, 額區中縱脊不明顯, 肩胛明顯,鞘翅暗褐色, 雜生金黃色毛, 雄性臀板暗褐色, 主要著生白色毛, 雜以金黃色毛, 雌性臀板有一白色中縱紋。後足腿節腹面外緣齒突鈍而小, 內緣齒突大而尖, 彎向腿節端部。雄性外生殖器陽基側突端部近杓狀, 略伸越外陽莖瓣端部, 著生少量剛毛, 囊區有卵形骨化板1 對。進境植物檢疫潛在危險性害蟲。寄主為班巴里花生 Voandzeia subterranea。分布在喀麥隆、加彭、幾內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波多利哥及南美極狹小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