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
《後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又《傳贊》:"震畏四知。"後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
基本信息
佛教四知
四知[出佛說罵意經] 一天知謂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惡。雖未形現。天神已自知之。照臨們上矣。二地知謂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惡。雖未形現。地神已自知之。鑑察於下矣。三傍人知謂人作善作惡。於隱僻之處。自謂無人知。而不知傍人已知之矣。四自知謂心欲作善作惡。人雖未知。自意已先知之矣。天地人四知
另:《後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 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又《傳贊》:“震畏四知。”後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亦作“ 四知金 ”、“畏四知”。
四知就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曾國藩四知
曾國藩強調"四知",四知包括《論語》所說的知命、知禮、知言,曾國藩在最後加上了"知仁"成為"四知","仁"的意思就是寬恕。楊震四知
原文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注釋
1.鄧騭:(?—121)東漢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邵伯。妹為東漢帝皇后。何帝死,安帝即位,太后臨朝,他任大將軍。輔朝期間,曾進賢士,罷力役,又有建樹。太后死,鄧氏為安帝乳母所誣,宗族並廢,他絕食而死。
2.其:這裡指楊震。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人。歷任司徒、太尉等職。
3.辟:徵召。
4.舉:推舉,選拔。
5.茂才:即秀才,通稱才能優異的人。漢代以來成為薦舉人員的科目之一。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該秀才為茂才。
6.遷:晉升或調動官職。
7.昌邑:古地名,在今山東巨野東南。
8.故人:漢代人在門生故吏面前,自稱故人。
9.轉:調動(官職)。
10.清白:廉潔守正。譯文
四知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從荊州刺史轉任東萊郡太守。當他赴任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帶著十斤金子來贈送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送金這件事在夜裡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楊震)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賄賂。他(楊震)的子孫常吃粗茶淡飯,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肯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廉潔守正的官員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