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中學

四會中學

四會中學始創於1929年,經過80餘載,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四會中學以“德才至善、知行相濟、和諧發展”為辦學理念,以“辦百姓滿意學校”為辦學價值觀。 長期以來,四會中學順應潮流,沉穩求索,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形成了“對話與交流”的教學模式、“溝通與理解”的德育模式、“效率與和諧”的管理模式,為師生的和諧發展搭建了寬闊的舞台。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校徽(經典版) 校徽(經典版)
校徽(2015漸變版) 校徽(2015漸變版)
校徽(2015無漸變版) 校徽(2015無漸變版)

四會中學始創於一九二九年,校址設於原綏江書院(註:這座建築物和孔廟大成殿在過去被稱為"學宮",解放前人們也稱四會中學為學宮)。

在四會市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四會中學獲得“國家級示範中學”,“廣東省文明單位”等優秀稱號。高考成績在四會市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多次表揚。四會中學現分為校本部和高中校區兩部,共有9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600餘名,教職工380餘名。2002年11月,由四會市人民政府投資1.2億餘元、占地18萬餘平方米的四會中學高中校區動工興建,2003年9月主體工程竣工,包括教學樓、實驗樓、功能樓、圖書館、辦公樓、學生宿舍、基本的體育場館。現已建起了千兆校園網,每間教室、實驗室都安裝了大螢幕多媒體教學平台。

學校嚴抓校風建設,從學生的基礎入手,通過科學管理、講究效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九六年起,在全國統一高考中,連年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學生上省線人數和上線率均在肇慶市前列。由於辦學質量好、效益高,學校連年受到上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多次被評為"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文明單位",連年被評為"四會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四中校園,綠樹成蔭,鮮花似錦,高樓如屏,布局簡淨而又不乏豐潤。現代化的樓宇與朝氣蓬勃的學子,動靜相濟,輻輳融溶,滿目飛騰靈動的健康氣象,令人著眼不忘。

光輝歷程

四會中學初開辦時,只設校務委員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撥亂反正,學校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發展迅猛。在黨和人民政府、歷屆校友、社會各界人士、愛國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校舍新增建築面積20930平方米。香港同胞蘇東霖先生先後捐資港幣200多萬元建設了蘇東霖書院、蘇譚笑容圖書館、涼亭曲橋和體育館。學校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大大改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從一九七七年冬季恢復高考,一直至一九九五年,除八三年、八四年和九四年由於大量高中畢業生考入海關幹部班和其它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升學人數有所減少外,其餘各年高中畢業生升大學人數均排在肇慶地區前五名。

學校嚴抓校風建設,從基礎入手,從科學管理、講究效益上下功夫,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九六年起,在全國統一高考中,連年取得歷史性的突破,上省線人數和上線率均在肇慶市前列,不少學生被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名牌大學錄取。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以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為宗旨,以調動教師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現已形成了一支敬業愛崗、團結奉獻,素質高的教師隊伍。由於辦學質量好、效益高,學校連年受到上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九七年被評為"廣東省先進集體",九七年、九九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廣東省文明單位",九七年被評為"肇慶市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四會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歷史產生了四中,四中人書寫了自己的歷史,寫下了四會教育史上輝煌的一頁。她以永遠年輕的步伐,繼承和發揚在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愛國愛校,艱苦奮鬥,嚴勤實美,改革創新"的優良校風,向著新的目標奮勇前進。

四會中學校園文化

校訓

嚴、勤、實、美

校風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教風

嚴謹、求實、進取、奉獻

學風

勤學、樂學、活學、博學

辦學理念

德才至善、知行相濟、和諧發展

治校方略

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科學管理

辦學價值觀

辦百姓滿意學校

育人目標

為培養文明、健康、好學、有大視野、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而奠基。

校歌

巍巍貞山峨峨學宮 綏江之濱 可愛的四中 求真務實 開拓創新 是我們的校風 德智體 全面發展 熱愛祖國 承傳先進文化同儔共勉 同儔共勉 人民期望重 人民期望中[2]

巍巍貞山 峨峨學宮 綏江之濱 可愛的四中 嚴勤實美 嚴勤實美 校訓記心中團結緊 奮勇拼搏 刻苦磨練 立志做時代先鋒 奮勇拼搏 刻苦磨練 立志做 時代先鋒 做先鋒

學校地址

城中校區:四會市城中區縣前街72號

東城校區:四會市東城校區陶沖塔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