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四庫全書》的編纂為背景,研究其纂修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在這個時期的表現和特徵。全書從文獻學史、學術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首次以《四庫全書》為基礎考察了中國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對其代表及代表性成果進行了專門研究,在學術史上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書目錄
緒言
一 封建時代的士人
(一)士人的定位
(二)人君與士人
二 研究現狀和研究意義
第一章 四庫開館的時代
一 四庫開館
(一)乾隆的重視
(二)學術文化總結的需要
二 四庫館開
三 四庫開館的學術環境
(一)文化高壓
(二)終南捷徑與垂釣
(三)學術 朋黨 君王
第二章 《四庫全書》的問世
一 《四庫全書》的編纂
二 四庫修書的啟示
三 四庫修書的地位和意義
第三章 四庫開館的反應
一 乾隆的藝術
二 四庫館的藝術家
三 四庫館內外學者
(一)四庫館內學者
(二)四庫館外學者
第四章學術與政治之間
一 《四庫全書總目》鏡像
(一)《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時代和人物
(二)紀昀與《四庫全書總目》
(三)乾隆與四庫修書
二 寓禁於徵
(一)清前期的修書與“寓禁於徵”
(二)乾隆的“寓禁於徵”
三 清代朱子學的命運
(一)恩寵
(二)沒落
第五章 變革中的學術與學人
一 漢學的變革
(一)乾嘉時期及其以前的史學
(二)四庫館內外的立異
(三)盛世餘音
二 思想解放的前奏
(一)盛世危機
(二)四庫修書的續補
(三)新學術的興起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陳曉華,重慶人,1992年7月畢業於重慶師範學院中文秘書教育專業,1992年9月至1998年7月任天府礦物局第一子弟中學語文教師,2001年6月於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04年6月於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歷史文獻學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調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現為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古代文學學會會員及中國歷史文獻學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及傳統文化研究,也從事全球史研究。 曾主持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自選項目等課題,2009年獲北京市屬高校人才強教深化計畫“中青年骨幹人才培養計畫”項目資助。參加全國高校古委會重大課題、教育部重大課題、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合撰《中國文化世家·巴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盧作孚社會改革實踐與中國現代化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華陽國志)研究》(巴蜀書社,2008),參編《中國傳統文獻學概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獨著《“四庫總目學”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發表論文近40篇。 命定學術,頗厚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愛好文學,閒暇微有雜感;喜歡字畫古玩,卻入門尚淺,希冀將來有所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