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鎮-基本概況
萬安鎮古人非常讚賞古鎮東邊古城岩環境的優美勝景,將其稱為“壽山初旭”,列為休寧縣“海陽八景”之一。並有詩讚道:“天雞咿喔起雲霄,絕頂曦光接斗杓。赭玉盤開紅暈迥,黃金輪涌赤波遙。一峰高向三光拱,萬歲名應百世標。放眼扶桑胸次曠,不辭捫葛上岧嶢。”古鎮北邊是松蘿山,“松蘿雪霽”也是“海陽八景”之一。有詩讚道:“雙峽中分一徑通,寶坊遙隔片雲東。四時山色涵空翠,萬折泉聲瀉斷虹。清愛竹利穿凍雪,靜聞松子落香風。登高兩屐吾方健,攜手無因得贊公。”
離古鎮下街里許的古城岩,是古鎮乃至休寧縣城不可多得的水口園林。早年的州治城址,雖已無舊跡可考,但山北麓的古城村,依舊保留著“東門充”、“西門充”等地名。壽山右側有象峰,峰下有石門夾峙,石門如雙鶴引頸伸入崖內,俗稱“交杯石”。石門下至小溪舊有石板路和嵌有“越國古城”石刻的牌坊。民間傳說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角逐時,曾躲避於此。明代程敏政有詩:“乘閒獨上古城岩,石洞深深似隔凡;疊峴每迎神馭下,危峰疑出鬼工劖。一溪寒水圍青嶂,萬壑天風響翠杉;知是何人先到此,斷厓高處刻題銜。”壽山左側有獅峰,雄峙於橫江之濱,峰頂巨崖懸空,上有石刻“練心石”,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金聲在古城岩“還古書院”講學時,曾面臨懸崖站立在“練心石”上磨練性情。山南舊有園林,名曰“半亭”,園中廣植花木,尤以方竹最為珍貴。1970年後,古城岩曾一度淪為採石場,將古建園林毀壞無存。然而山中“還古書院”、“魚樂國”、“放生潭”等遺址依稀可辨。明代嘉靖初年(約公元1522年)建的七層古塔仍然屹立在峰頂。古城岩下,建於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的古城橋長虹臥波,宏偉壯觀。滾滾東去的橫江經萬安古鎮正好呈弧形,因此,無論佇立江邊任何一座碼頭還是鎮尾的田間小路向東眺望,古城岩、古塔、古橋倒影江中,盡收眼底,形成三位一體的絕妙畫圖。
萬安古鎮風貌及格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主要體現在“小橋、流水、人家”典型江南水鄉風貌和與橫江平行發展的魚骨狀街巷空間風貌上。
萬安除橫江外還有松蘿水、榔源水等支流穿越古鎮,有古橋“富來橋”、“輪車橋”等聯繫鎮區交通,沿河建築與古橋、小溪形成親切宜人的江南水鄉環境,生活氣息濃郁。
萬安鎮萬安是古徽州重要水陸碼頭之一,鎮區依橫江而發展,通過水路東經橫江至屯溪,下經新安江直達杭州;西溯橫江而上,經休寧縣城達黟縣漁亭。古鎮的街和巷,構成其魚骨狀的街巷系統格局。古鎮的東西向僅有一條主街——萬安街,垂直其街衍生出十數條巷子,仿佛是魚的肋骨。這樣一條並不複雜的道路結構長期服務著古鎮繁忙的內部交通和日常生活,構成古鎮獨特的街巷空間格局。由古鎮的布局結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街巷和碼頭的直接聯繫——親水性。濱水區既是連線古鎮陸域、水體的中間地帶,也是協調古鎮巨觀環境與微觀環境的中觀環境,在古鎮中處於中介空間的地位。臨江高數米、長1000餘米的護岸,用紅砂岩石砌成,為濱水區提供了堅實的建築基礎。由水體、古水埠碼頭、古橋、岸線的內凹、外凸、濱河古建築及渡口、渡船等共同構成萬安秀麗宜人的濱河水景觀。
以商業功能為主的“街”和以交通功能為主的“巷”,構成了鎮區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萬安街兩側原有大小商號、店鋪400多家,沿街開敞的店鋪和傳統民居封閉式立面,形成蜿蜒彎曲、不盡相同的風貌。這是一條目前在安徽省內保存完好的、不多見的、風貌古樸的古代商業街。由於許多商業活動在店堂內,由建築的山牆構成的空間“巷”在寬度上明顯比街道低一個等級。但萬安傳統建築中,由於經營性建築為主體,所以封火山牆較居住型的徽州古鎮要少一些。依勢而下臨碼頭的巷以河道為底景,並不顯得非常狹窄。
萬安鎮-歷史沿革
萬安鎮萬安鎮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自三國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萬安曾為休寧縣縣治所在地,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末戰亂時,歙縣人汪華擁兵自保,先後占據歙、宣、杭、睦、婺、饒六州重地,汪華自號吳王,將郡治從原來的黟縣遷至萬安鎮東側的萬安山(後又稱古城岩、萬歲山、壽山),使萬安成為統轄六州的一方重地。元代汪澤民有《古城岩》詩描述道:“煬帝南遊四海兵,石門憑險待時平。至今萬歲山頭廟,猶有居民說古城。”不久,汪華將郡治遷至歙縣的烏聊山。明、清時期,隨著徽商的崛起與發達,萬安獨特的地理位置日益凸現,成為下通歙縣、杭州,上連縣城並通達黟縣、祁門的要道和重要水運碼頭。
據明代《新安名族志》記載:在萬安古鎮居住、經商的有俞、汪、任、吳、戴、黃、何、閔、邵、曹、游等11個大姓。在陸路交通不發達時,萬安一直是古徽州的重要水運碼頭,來往行商者眾多,逐步發展為商業重鎮。萬安古鎮在明、清鼎盛時期,店鋪多達400餘家,行業多達100多種,街長5華里,雄居休寧縣九大街市首位,享有“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的美譽。物產最著名的有“萬安羅盤”和“松蘿茶”。此外,糕點和生活用鐵器等土特產品也是徽州遠近聞名。清末民初,仍有南北雜貨、茶莊、絲綢、文房四寶、布匹、醬園、國藥、羅經等行業50餘種,店鋪近150家。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後,隨著屯溪至江西省景德鎮公路的建成通車,水運漸失優勢,商業貿易逐漸向縣城海陽鎮和縣東重鎮屯溪轉移。抗日戰爭爆發後,江、浙一帶人員湧入,商業又一度畸形繁榮。1945年後,經濟衰落,農村貧困,古鎮日趨蕭條。1975年,商業中心開始由古街移往公路兩側。1980年後,沿公路兩側逐步建成新鎮區,古街除少數店鋪仍然保留外,大部分都已改為居住。
萬安鎮-地形地貌
萬安鎮萬安鎮南臨新安江上游支流橫江(又稱汶江),東倚古城岩,西南面為玉幾山,北面是松蘿山。鎮區中是一條貫通東西與橫江平行發展的古商業街,街的西面原有古驛道與縣城東門相通。鎮區西南橫江兩側有古塔兩座,鎮區東部古城岩有古塔一座,三塔鼎立構成獨特的古鎮制高點輪廓,控制著古鎮的空間格局,展示了萬安古鎮“山、塔、江、橋”的大山水風貌。
橫江在萬安南側由西向東流過,如練的江水由於東部古城岩的緣故,在這裡作了弧形的彎曲。按照傳統的“風水”學說,橫江形成了萬安古鎮南面的一條“腰帶水”,為古鎮設定了理想的水環境。
萬安鎮-建築特色
萬安鎮萬安古鎮傳統建築特色主要表現在傳統商業建築特色和多種類型的建築物、構築物如古橋、古塔、古碼頭等。
萬安的文物古蹟是以明清及民國初期為主,是徽州歷史上重要水陸碼頭、商業貿易重鎮的真實遺存。鎮區現存明清古塔3座、古橋4座、民居(含店鋪)38處、古水埠碼頭12處;清末和民國期間傳統民居建築(含店鋪)130餘處;長度為1000餘米的基本保持明清時期歷史風貌的傳統商業街。
1、傳統商業街
古鎮萬安作為新安江上游鄉村農副產品交換的吞吐口,活躍了休寧縣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舊時休寧縣的茶葉、竹木及其他土特產通過萬安源源運出,沿新安江而下泛杭州。春水潮湧之時,3天即可到達,極為方便;食鹽、煤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又賴其不斷輸入。傳統商業街是萬安古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萬安傳統商業街大致可分為三段。富來橋以西為上街,長約200餘米,村頭原有四腳石坊和關帝亭,與縣城東門相通。如今坊、亭均不存,黃家祠堂、四合院“柿子園”等遺址尚存,傳統民居中有部分已進行了改建。富來橋至國小為中街,長約300米,寬3到5米,傳統店鋪錯落有致,造型優美,保存完好。雖然景象蕭條,但風貌依舊。兩側建築檐口形成的曲折天際線,自然而和諧,依然如故,好一派古樸雅致的古鎮風采。特別需要提出的是,位於皂莢巷的“翠園”等典型清代建築保存完好。“翠園”是萬安著名塾師吳爾寬的住宅,我國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此啟蒙。國小至觀音橋為下街,長500米,寬度也在3到5米,除偶爾出現少量新式住宅外,也基本保存完好。如“當鋪巷”、“屯溪巷”(往屯溪的巷道),“屯溪巷”內的石板路,因過往的獨輪車年積月累的經過,留下了數道深深的轍痕,默默地見證著古鎮悠久的歷史。
萬安鎮2、水運碼頭
由於萬安在歷史上所占據的重要水陸交通地理位置,其水運設施是古鎮中最有特性的要素。古鎮中現保存完好的碼頭有12處,雖然現在已不再具備原有的功能,但仍然可以領略當時水運繁忙的景象。而貨運公共碼頭、私人碼頭和渡頭等,又各具特色。在古鎮與對岸之間,設有渡船以利交通,渡頭位於富來橋南側,主要用於渡人而不是渡貨。人們可以沿石板坡道直下至江邊上船。古鎮現有兩處私人碼頭,位於上街富來橋西側。此類碼頭從江邊直通店鋪或住宅後門,上下方便。由於私人碼頭用地較為侷促,因而石踏步常作迂迴曲折形布置。貨運公共碼頭多通過巷道與萬安街連線,幾個方向而來的石階匯成數段組合踏步下至江邊,組合踏步周圍往往有一塊稍大的平地“坦”,以方便貨物的臨時堆放。這些碼頭的踏步並不直接沖入江中,而是轉折迎向或側向江面,便於船隻的停靠。
萬安鎮3、古塔、古橋
萬安鎮現存古塔3座、古橋4座。三塔鼎立,氣勢宏偉,在黃山市範圍內已是絕無僅有。
古塔分別是古城塔、巽峰塔和富琅塔。古城塔位於古鎮東部的古城岩,又稱萬壽塔,建於明嘉靖初年。下層外圍21.3米,高29.6米,內空直徑3.37米。底層紅麻石為基座,磚砌塔身,六角七層。底層兩個拱門,其它每層一門。翹角挑檐,鏤有花卉藤草與波浪圖案,生鐵塔頂,向東南方傾斜。塔頂1958年墜落,計重2400公斤。巽峰塔在橫江南岸玉幾山東翼,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歷時六年,成於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保存最為完整。塔高35米,八角七層,磚砌樓閣式,每層四個拱門。內置168級盤旋形梯道,上達頂層,塔剎為葫蘆狀,風格頗類唐代佛塔。塔內四壁繪有壁畫,雖經歷了420多個春秋,線條仍然清晰可辨。富琅塔原稱水口神皋塔,位於富琅村前,與古城、巽峰兩塔相峙。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倡建,二十四年竣工。塔八角七層,磚石結構,外觀保存完整,內部已損壞。磚砌疊澀出檐,工藝精細。塔磚上有“萬曆癸巳寅”或“萬曆癸巳宿”字樣。
古橋中富來橋、輪車橋和觀音橋均處於鎮區內,分別與周圍的建築、溪流共同組成“小橋、流水、人家”尺度宜人的風貌景觀。古城橋則與古城塔、古城岩、橫江水共同構成一幅氣勢宏偉壯觀的絕妙畫圖。古城橋在鎮東古城岩下,跨橫江水通向水南村。明萬曆十年,徽州知府高時倡建,又名高公橋。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乾隆三十八年橋圮,五十二年,休寧縣人捐資重建。橋長180米,寬6.4米,11孔。橋上原有橋亭,以便行人憩息。
萬安鎮-特色產業
萬安羅盤1、萬安羅盤
羅盤是利用指南針原理製作的一種傳統工具,既用於航海辨別方向又用於城市鄉村建築選址定位。中國古代羅盤按產地劃分有內地型和沿海型兩類。沿海型以福建漳州和廣東興寧為中心,其功能主要是用於航海指向。內地型則以安徽休寧萬安為中心,其主要功能為測定房屋建築和墓葬的方位及平面布局。萬安生產的羅盤在歷史上稱為“徽盤”。
萬安是現今全國僅存的手工製作羅盤的產地。萬安羅盤的傳統製作工藝沿襲約600餘年,工藝流程嚴格規範,技藝精湛縝密,所制羅盤、日晷等產品規格全、品種多、精度高,是中國古代民間工藝的傑出代表和遺存標本,是風格獨特的徽州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精品,清康熙年間萬安羅盤業生產的一具“徽盤”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
萬安鎮-松蘿茶2、松蘿茶
松蘿茶因產於萬安鎮松蘿山而得名。松蘿茶歷史悠久,為中國最早的名茶之一。據有關資料記載,是在松蘿山寺廟裡修行的一位和尚名“大方”的所創製。明萬曆《休寧縣誌》記載:“邑之鎮北曰松蘿,以多松名,茶未有也。遠麓為琅源,近種茶株,山僧偶得製法,遂托松蘿,名噪一時。”松蘿茶為炒青綠茶中的極品,其製作工藝後來為皖南山區炒青綠茶製作所普遍採用,形成了皖南制茶業的獨特製作工藝。《中國茶經》將松蘿茶分為一至三等,說其品質“條索緊卷勻壯,色澤綠潤,香氣高爽,滋味濃厚,帶有橄欖香味,湯色綠明,葉底綠嫩。”古代茶著概括得更為精煉:“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色綠、香高、味濃。”松蘿茶數百年來盛名不衰,除了它是一種色、香、味皆優的飲品之外,還具有特別的藥用價值,如降血壓、降血脂的功能等,因此被廣泛譽為“茶中珍品”。 《本草綱目》述:“徽州松蘿,專用化食。”1930年趙公尚編著的《中藥大辭典》論述:“松蘿茶產地徽州。功用:消積,滯膩,消火,下氣,降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