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書院

萬安書院

萬安書院創立於元朝。古時,為劍溪四鄰八鄉子弟研讀詩書、赴考功名之地。創始人為廬陵知縣劉悉,他是尋烏劍溪劉氏的肇基祖。書院在文革時被毀。2007年,由禪院的釋瑞心居士復置萬安書院。現成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創作、交流場所,收藏古今中外藝術家的各類藝術作品,更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基地。

萬安書院地理位置

劍溪萬安書院位於尋烏縣吉潭鎮劍溪村萬安石,海拔527米。地理位置大約在東經115°47′;北緯250°偏西5公里左右,距縣城25公里。在《尋烏縣誌》中被列為“尋烏五大古蹟”之一,是江西儒禪文化聖地。萬安書院在萬安禪院左側的青龍位,即八卦中的文書方。四周方形圍屋拱護著大殿,圍屋面寬23.6米,進深22米,占地480平方米。建築坐西朝東,土木結構,為懸山頂大瓦房。古時,大殿後有座九層藏經的“蟬毓閣”(實則三層,每層加一內樓,頂置三層木質假樓)。書院地勢東高西低,處於武夷山與南嶺交界的丘陵地帶。東連玉屏山(寒地山主峰)與閩西,南接項山甑與粵東,西鄰基隆嶂與安遠,北靠仙人橋與會昌,是閩粵贛邊之要衝。

萬安書院牌匾萬安書院牌匾
《萬安石聖境》(攝影:陳健)萬安石聖境

萬安書院創始宗旨

萬安書院創立於元朝,創始人為尋烏劍溪劉氏肇基祖劉悉,號景受,他是贛州瑞金縣令劉廣傳曾孫,官授吉安府廬陵縣縣令。他途經石溪之東,游登劍溪萬安石時,被神崮的風景吸引,又見正面有一筆架山來朝,認識此為修讀聖境,固在此創起一間名為“福安堂”的研書館,供此四鄰八鄉、拜求功名的子弟研讀詩書,以應科舉考試。初收學生五斗米。劉悉則帶領自己的學生,時而在書館傳於儒學經典,讓學生悟得仁義之理;時而在樓閣授於易卦天象之術,讓學生可探天地玄機。又或者引學生圍坐古樹之下分析時政;又或者行游於茂林修竹之間吟詩作文。

萬安石風景萬安石風景
《萬安書院一角》(攝影:劉毓元)萬安書院一角

萬安書院創始時間

萬安書院始創於元朝。

朝案筆架山(攝影:劉新忠)萬安書院朝案“筆架山”

萬安書院創始人物

萬安書院創始人為尋烏縣劍溪劉氏肇基祖劉悉,號景受,他是贛州瑞金縣令劉廣傳曾孫,官授吉安府廬陵縣縣令,宋末元初之人。他途經石溪之東,游登劍溪萬安石時,被神崮的風景吸引,又見正面有一筆架山來朝,認識此為修讀聖境,固在此創起一間名為“福安堂”的研書館,供此四鄰八鄉、拜求功名的子弟研讀詩書,以應科舉考試。初收學生五斗米。劉悉生有三子:劉泳、劉澥、劉瀚。劉泳,號伯淵,官授饒州巡檢;劉澥,號伯溪,為山西總兵;劉瀚,號伯澄。劉悉開村時,見萬安石對面的寒地山山形平坦,龍脈綿長,如皇位後置之屏風,故稱作玉屏山。在玉屏山(寒地山主峰)下又見三水(篁竹湖、漢地、漁溪)匯一溪,溪水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有如劍鋒之光芒,直射鬥牛,讓劉悉想起漢高祖劉邦公拔三尺劍斬白帝子滅秦楚立漢室帝業,又想起劉備公揮雙劍破黃魏繼承正統,所以認定“劍”為劉家吉祥物。又陰陽五行之中,“劍”屬金,而“溪”屬水,兩字五行金水相生,實為大吉之兆。於是,劉悉以玉屏山為村之靠背山,肇基立村於玉屏山下,取村名為“劍溪”。 劉悉子孫均為朝廷收復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至明太祖征戰閩粵贛邊時,曾坐鎮書館指點江山。因劉悉太奶奶姓馬,馬皇后遂認劍溪劉氏為老表。江山穩固後,劍溪劉氏上京拜見了太祖皇帝,太祖就把寒地山縱橫百里的土地賜封給劍溪劉氏。王陽明在贛州主政時,往粵贛邊黃鄉堡收降大帽山之葉匪,途經此地聽了這個故事後,特別攀臨萬安書院留宿,並進行講學。

萬安書院的象(諧音相,意為出宰相的吉意)萬安書院的象(諧音相,意為出宰相的吉意)
萬安書院的石刻萬安書院的石刻

萬安書院儒釋緣源

知縣建書館

廬陵知縣劉悉在萬安石創起了一間名為“福安堂”的研書館後,傳

篆刻“福安堂印”(作者:劉毓元)篆刻“福安堂印”
由次子劉澥接管,劉澥生有八子,其中五子正六郎為五經博士,正六郎生劉八郎為貢生,繼續維持福安堂堂業。之後,劉八郎生敏叔、顯叔、平叔、和叔。敏叔為三考吏,生子清一郎(太一郎)官授山東按察司;顯叔號禮封,生清二郎;平叔字坦宇,生子清三郎移居漁溪;和叔諱禮貴,官授四川通判升順天同知,生子清五郎移居腰古堡(圳下)。清一郎生穀祿(富一),號福九郎,官授福建延平府知府。其子宗十郎為鄉飲大賓,宗十郎生信三郎,官至京都縣丞升福建建寧州知州。至明朝永樂年間,即由信三郎的兒子劉仲玉生員掌管書館。
萬安石朝暉萬安石朝暉

書館建禪院

萬安禪院大門萬安禪院院門
劉仲玉生員掌管書館期間,時遇一雲遊大和尚瞭然來到萬安石。瞭然曾是儒學之人,兩人一見如故,暢遊於萬安石之巔,談古論今,吟詩唱詞,甚是投緣。瞭然見“福安堂”院前山形左鍾右鼓中木魚,是修建禪院難得的聖境,於是要求書館送與他在萬安石建禪院,並示此功德可保佑仲玉公的子孫千秋萬代、永遠昌盛。仲玉公滿心歡喜地應允,於是禪院就建了起來。寺殿後又建一座九層藏經的“蟬毓閣”(實則三層,每層加一內樓,頂置三層木質假樓)。仲玉公子孫果如瞭然祖師預言,根深葉茂,房房財丁興旺。劍溪從此被鄰鄉近堡的鄉梓美稱為“劉氏萬家村”。 至明朝萬曆三年,萬安石上香火鼎興,遊人若市,所收道徒高達五百多人,成為住持方丈一大煩惱。劍溪劉氏舉合族之力,在山麓拿出兩百多畝田地送給萬安禪院的佛僧耕種。並於長寧建縣衙之吉時同時動土興工,重新增建大雄寶殿護法間,使建築如一“回”字形,象徵“金匣裝印,大印落凡”也。
瞭然祖師像瞭然祖師像

禪院分書院

禪院建成竣工時下雨,並且意外地掛起一道大彩虹,瞭然大和尚高興地作了首題為《萬安春雨》的古詩:“禪院無塵沐甘雨,白雲有色著彩虹。一春嫩葉染江山,百萬松針渥長空”。就把禪院命名為“萬安禪院”,藏經閣題名為“蟬毓閣”,並把八卦方面中,左片代表文書的青龍位禪房交仲玉公辦書院,使他繼續教授講學,故又有“萬安書院”。

萬安禪院一角萬安禪院一角

儒釋互融合

禪院建成後,瞭然大師放下苦行缽盂,結束了雲遊生涯,在萬安石神崮上開荒種地,進行禪、淨雙修,過著禪宗二傳弟子馬祖道一“洪州禪”農禪結合的生活。他還用萬松行秀“儒釋融合”的禪法傳道授徒,鼎火旺盛不絕,並引來了廣東、福建、湖南等地的得道高僧前來求禪問道,更有無數的文人騷客攀登弄墨。他們耳聽潺潺泉水,目送悠悠白雲,吟風嘯月,共悟禪機。仲玉公和瞭然法師更把他們的詩詞歌賦編成了八冊《蟬語》文集藏於蟬毓閣。從此萬安書院就世代流傳著段劍溪劉氏仲玉公和瞭然祖師“儒釋融合”的感人傳奇故事。

《禪語》詩詞文集《禪語》詩詞文集

萬安書院部分人才

昌純公國子監祠劍溪連祥公直隸分州府

萬安書院歷朝歷代為國家選送了無數人才,僅劍溪村就有進士兩人,將軍一人,拔貢多人,邑庠生、秀才代代相承。如劉悉(號景受)為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劉泳(號伯淵),官授饒州巡檢;劉澥(號伯溪),為山西總兵;劉承義(號正彥)為建中年間權知縣事;劉仲瑄為武寧府知縣;劉大保(號一臣)為金精光祿大夫,後為福建延平府尹;正六郎為五經博士;劉八郎為廩貢生;劉敏叔為三考吏;劉禮貴(字和叔)為四川通判升順天府同知;清一郎為山東按察司;劉穀祿(富一,諱福九郎)為福建延平府知府;劉谷崇為邑庠生;宗十郎為鄉飲大賓;信三郎官選京都縣丞升福建建寧州知州;劉仲玉(號仲七郎)為邑庠生;劉敏忠(號敏一郎)為邑庠生;劉敏崇(號敏二)為邑庠生;劉敏端(號敏三)為邑庠生;劉汝綸(諱劉彝,清版《長寧縣誌》有錄)為歲貢生,官授貴州永從知縣;劉汝芳為文林郎;劉鳳剛是例貢生;劉元賜是歲進士;劉元卿是明萬曆貢(清版《長寧縣誌》記為浙江處州府經歷);劉天柱為京中判七品;劉其元戰死廣西沙場後,由康熙大帝親自御筆追封為“懷遠將軍”(清版《長寧縣誌》錄為“劉奇元,廣西富川營千總”);劉亦和(諱禮讓)為例貢生;劉奪魁(諱道衢)為國學,後為例貢生;劉亦純(字高望)從九品;劉世元(字捷封,見《長寧縣誌》)從五品;劉元仁(號求心)、劉大全(字弼五)、劉祺煌(號六吉)、劉祺鴒(號羽魁)、劉光琳(號衿佩)、劉光邵(號堯夫)為邑庠生;劉日章(諱世欽)、劉騰上為佾生;劉文升(號斯殿)、劉泰聰(號伯宗)、劉泰鎬(字藝文)、劉泰鐸(字賢文)、劉泰銘(字貴文)、劉泰然(字德輝,見《長寧縣誌》)、劉扶美、劉郁蘭(字運封)、劉德芹(字觀宗)、劉奪標(字道揚)、劉亦渾(字配玉)、劉開元(字世德)、劉選才(字瑞崇)、劉維賢(字先覺)、劉世紳(字景松)、劉集成(字玉振)、劉德材(字瑞清),劉世斌(字選章),劉星良(字興亮);劉丗臣(字成發);劉德標(字春蘭)、劉世珍(字俊傑);劉世瓊(字培傑)為例授國學;劉鳳騰(諱法輝)、劉泰倫(字俊光)、劉泰閣(字雙文)等為鄉飲大賓;劉德先(字慶宗)、劉朝俊(字祥宗)、劉德霖、劉宗發(字儒林)、劉亦祿、劉德榮等為軍功九品;劉履高、劉昌魁(字卜元)、劉鳴鳳、劉南春,劉昌綸、劉昌進、劉世春、劉玉輝(字興輝)、劉世麒、劉世常等為登士郎;劉文馨為考授經廳;劉文詩是國學貢元;劉敬真從九品;劉昌純與劉泰江(字襟楚,監生,載於光緒二十三年《長寧縣誌》“孝義”)為例授國子監;劉泰財授江西巡撫;劉先覺為國學生;劉連祥例授直隸州分州;劉奕機為國學貢元;劉多鈷從四品;劉慶宗為儀敘六品;劉德榮、劉德霖、劉宗發、劉奕祿、劉祥宗為軍功九品;劉世璋為例選巡檢(清版《長寧縣誌》有錄);劉隆坤為江蘇巡政廳;劉祝封為光緒丙子科恩賜副貢(見清版《長寧縣誌》)等。外鄉的有凌淮(洪武十一年戊午,應辟舉至京朝,考對策,授翰林院編修,備顧問遷侍讀)、道光二十年歲貢范啟智(清版《長寧縣誌》有錄)、光緒十一年拔貢謝名勛、光緒二十三年拔貢古有堯等,暫記不完全。

康熙皇帝御賜的“懷遠將軍”牌康熙皇帝御賜的“懷遠將軍”牌
懷遠將軍府牌“廣西遊擊府”懷遠將軍劉其元的“廣西遊擊府”府牌

萬安書院發展歷程

萬安石“儒釋融合”的感人故事,吸引著一些賢達前來講學,如大文豪朱淳、劉蘇等。更有狀元、進士親臨萬安書院講學。如雍正甲辰科進士邱上峰;道光十三年補殿試翰林院庶吉士、七品正堂官劉德熙;清代縣學博士、《贛州府志》編修者吳之章;乾隆五十四年拔貢凌黻廷(清版《長寧縣誌》有錄)、澄江的邑庠生藍壁輝(清版《長寧縣誌》有錄,為儘先選用教諭),以及明朝弘治貢的劉彝(永從知縣)、萬曆貢的劉元卿等,還有例選巡檢劉世璋等等。劉蘇與吳之章在劍溪講學期間更寫下了著名的長篇《寒地山賦》,劉蘇在賦中寫道“更有騷人詞客,吟詩而契山靈;野老高僧,清談而醒塵夢”,把書院吟作“屏藩王室兮,高堂遠簾”;藍壁輝也寫了萬安石的詩句,均被收錄在乾隆年間的《長寧縣誌》。清末費除科舉後,劍溪村各房祖祠均先後請了先生上課;“五四”後,創辦了兩所村學,人民開始接受新科學、新知識,萬安書院教學因不再適合時代發展,退出了數百年的歷史舞台。

清朝乾隆年間石版《長寧縣誌》清朝乾隆年間石版《長寧縣誌》

1949年解放以後,在萬安書院成立了農業學校。“文化大革命”時期進行破除迷信,破除封建思想,劍溪萬安禪院和書院被視為迷信和封建“毒害”場所,一併拆毀為平地,所有的傳世經典和書籍都用火燒毀在歷史長河中了。

萬安書院革命篇章

中共贛州市委黨務公開網發布劍溪革命歷史調研的新聞中共贛州市委黨務公開網發布劍溪革命歷史調研的新聞
萬安石還留下了許多革命前輩的戰鬥足跡。1929年2月2日,紅四軍在吉潭圳下遭到劉士毅部的襲擊,毛澤東同志沉著地指揮戰鬥,帶領敵務班的戰士跳出了包圍,在蓮塘與突圍出來的紅四軍二十八團蕭克二營的黨代表陳俊同志相遇,後於鍋子嶂伏擊了尾追之兵。毛澤東同志由縣委書記潘麗與劍溪農會主席劉隆寶帶往了羅福嶂,與朱德、陳毅等會師。陳俊同志擔任了掩護任務,把尾追之兵牽引到了劍溪,並在萬安石前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1932年冬,鄧小平同志前往尋烏重組縣委,回筠門嶺時,特別到劍溪看望了紅軍獨立三師的指戰員,並在萬安書院開了會、遊覽了風景。1933年11月,羅屏漢司令員受黨的指派,在劍溪成立了閩粵贛邊游擊縱隊司令部,以牽制“南天王”陳濟棠駐澄江和清溪的部隊,以及福建張發奎駐東留和溪頭的部隊。當時,各路游擊縱隊在萬安石進行了大會師。戰鬥大捷後,羅屏漢司令員在劍溪舉行了慶功大會。
《劍溪革命史》原始材料《劍溪革命史》原始材料
中共尋烏縣委黨史辦出版的《尋烏劍溪蘇區史》中共尋烏縣委黨史辦出版的《尋烏劍溪蘇區史》

萬安書院任重道遠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全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齊身在世界強國之列,全國人民過上了民主、自由和當家作主的富裕生活。黨和政府提倡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喊出了文化藝術百家爭鳴的口號。劍溪人民緊跟時代發展,1981年,發動十里八鎮的鄉梓捐款獻物,萬眾一心,共同在萬安石古蹟上修建回了萬安禪院。期間萬安禪院舉行了次三千多人的海、陸、空大型空前法會,共同祈禱世界和平。禪院長期組織人民進行綠色健康素食,低碳生活,愛護生態環境;長期組織人民舉行放生活動,保護野生珍稀動物。2007年春,在瑞心居士的倡議下,召集劍溪所有的大學生捐款獻書,在萬安石又共同修復了萬安書院。萬安書院即成為詩詞、書畫、楹聯、篆刻等傳統文化藝術的創作場所,面向全世界開放交流,專業收藏古今名家各類藝術作品。萬安石古蹟對研究中國古代“儒釋融合”的文化內涵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贛南劍溪萬安石儒禪文化聖境,永遠呈現著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劍溪萬安書院文史研究室根據《劍溪鄉志》主編劉承松原始材料整編)

萬安書院後龍象首風景萬安書院後龍象首風景

萬安書院部分圖片

萬安石前門萬安石前門
尋烏作家協會走進萬安書院尋烏作家協會走進萬安書院
象形的萬安石神崮長約5里象形的萬安石神崮長約5里
萬安書院閱讀室萬安書院閱讀室
萬安書院的小讀者萬安書院的小讀者
萬安竹林萬安竹林
萬安風景萬安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