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老街

萬安老街

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萬安鎮的萬安老街,街道整體沿橫江發展,其中主街道全長1000米,總面積0.17平方公里。明清時期,隨著徽商的崛起與發達,萬安獨特的地理位置日益凸現,成為下通歙縣、杭州,上連縣城並通達黟縣、祁門的要道和重要水運碼頭,萬安老街成為當時徽州地區最繁華的集市之一,被譽為古徽州的“清明上河圖”。

概述

萬安老街 萬安老街

萬安老街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古代徽州地區最繁華的集市之一,曾被譽為古徽州的“清明上河圖”,享有“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的美譽。萬安老街的文物古蹟以明清及民國初期為主,街區及周邊現存明清古塔3座、古橋4座、民居(含店鋪)38處、古水埠碼頭12處;清末和民國期間傳統民居建築(含店鋪)130餘處。此外,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啟蒙館被完整地保留在萬安老街。老街還擁有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形態,是現今全國僅存的手工製作羅盤的產地。萬安羅盤製作工藝2006年已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理位置

黃山南麓、齊雲山北邊、橫江之畔,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古鎮,它的名字叫萬安。作為古鎮形象和靈魂的代表,萬安老街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以久遠的水街文化和古樸的徽派建築而聲名遠播。

悠久歷史

萬安古鎮建於隋朝末年,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自三國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萬安曾為休寧縣縣治所在地,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末戰亂時,歙縣人汪華擁兵自保,先後占據歙、宣、杭、睦、婺、饒六州重地,汪華自號吳王,將郡治從原來的黟縣遷至萬安鎮東側的萬安山(後又稱古城岩、萬歲山、壽山),使萬安成為統轄六州的一方重地。在明、清鼎盛時期,店鋪多達400多家,行業100多種,雄居休寧九大街市之首,享有“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之美譽。2008年被錄入中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重點中學、全國名校——休寧中學座落其間。

據明代《新安名族志》記載,當時在萬安老街居住、經商的有俞、汪、任、吳、戴、黃、何、閔、邵、曹、游11個大姓。萬安老街在明清鼎盛時期,店鋪達400餘家,行業達100多種,街長5華里,雄居休寧縣九大街市首位,享有“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的美譽。

商業古街

萬安老街 萬安老街

萬安老街作為古鎮的中心,在歷史上一直承擔著新安江上游鄉村農副產品交換的吞吐口,活躍休寧縣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使命,是當時古徽州重要的貿易中心。萬安老街作為傳統商業街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經營特色。萬安古街沿街建築大部分由各種店鋪組成,街面上現存舊有店鋪100餘家。在眾多的商家中,除少數為當地居民服務外,大多數兼有批發、貿易貨棧的功能,其經營既有多樣性又有特色性。多樣性是指包含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商品;特色性是指徽商“四大行業”——鹽、典、茶、木在萬安都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街道空間特色。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兩側建築構成了一個寬高比為1∶1.5至1∶2的街道剖面空間。兩側店鋪的木排門在營業時完全打開,把街道空間引入室內,商業活動空間明顯加大。人們選購貨物、洽談業務都在店堂內進行,而不影響街道上人流的行走。萬安街隨地形而自然曲折,線上性空間的基礎上,又富於變化,如沿街道有風雨廊可供人們休息、觀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富來橋北頭,街道做了直角拐彎,視覺空間頓生變化,引人入勝。

三是臨街立面特色。沿街建築的立面形成了傳統商業街的風貌,萬安古街最主要的特色是以其單體建築的無個性而表現出的整體個性。原商業街有八成以上的建築為木排門,基本上是兩層,檐口高度多在5.5米到6.5米範圍內變化,無突出的標誌性建築。商業建築按傳統的開間劃分,建築的大小只是開間的增減,以單開間和三開間為多。單開間是店鋪的基本細胞,多開間的戶主由於分家、出租等原因,也可分成兩至數個店面。萬安臨街的二層木排門建築具有極為相似的立面。

四是建築形式特色。古鎮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房屋,大致可分為前店後宅式、前店中坊後宅式、下店上宅式和坊宅混合式4種。

文物古蹟

古城岩

萬安老街 萬安老街

古城岩,坐落在休寧縣萬安鎮東側,以眾多的古蹟遺址、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壽山旭日的奇特景觀而聞名於世。國家AAA級古城岩景區由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投資修建開放。

萬壽塔

萬安老街的文物古蹟是以明清及民國初期為主,萬安鎮現存古塔3座、古橋4座。三塔鼎立,氣勢宏偉。古塔分別是古城塔、巽峰塔和富琅塔。古城塔位於古鎮東部的古城岩,又稱萬壽塔,建於明嘉靖初年。高29.6米,底層紅麻石為基座,磚砌塔身,六角七層,翹角挑檐,鏤有花卉藤草與波浪圖案,生鐵塔頂,向東南方傾斜。塔頂1958年墜落,計重2400公斤。巽峰塔在橫江南岸玉幾山東翼,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保存最為完整。塔高35米,八角七層,磚砌樓閣式,每層4個拱門。內置168級盤鏇形梯道,上達頂層,塔剎為葫蘆狀,風格頗類唐代佛塔。塔內四壁繪有壁畫,雖經歷了420多個春秋,線條仍然清晰可辨。富琅塔原稱水口神皋塔,位於富琅村前,與古城、巽峰兩塔相峙。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倡建,二十四年竣工。塔八角七層,磚石結構,外觀保存完整,內部已損壞。磚砌疊澀出檐,工藝精細。塔磚上有“萬曆癸巳寅”或“萬曆癸巳宿”字樣。

古橋

古橋中富來橋、輪車橋和觀音橋均處於鎮區內,分別與周圍的建築、溪流共同組成“小橋、流水、人家”尺度宜人的風貌景觀。古城橋則與古城塔、古城岩、橫江水共同構成一幅氣勢宏偉壯觀的絕妙畫圖。

吳魯衡老羅經店

位於萬安老街入口處的“吳魯衡老羅經店”就是萬安羅盤製作工藝重要的傳習所。

陶行知啟蒙館

位於皂莢巷內的吳爾寬私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啟蒙館,是老街上一處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外地的遊客來老街沒有不去參觀陶行知啟蒙館的,令人欣慰的是,該處遺蹟保存的還較為完好。

其他遺蹟

此外,老街還有民居(含店鋪)38處(如惠安布店、鴛鴦禮書、德泰裕米行、垣豐自運官窯瓷器、鍋發行等)、其中清末和民國期間傳統民居建築(含店鋪)130餘處;古水埠碼頭12處(1個渡人碼頭、11個貨運碼頭);10條巷弄(大社巷、森茂巷、皂莢巷、石灰巷、當鋪巷、林亭巷、火燭巷、屯溪巷、益隆巷、1個無名巷);“汪華故宮”、“還古書院”、“壽山初旭”、“松蘿雪霽”等至今遺蹟尚存。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蜿蜒曲折的街道和涼亭無一不印證著昔日的繁華。而隨著旅遊的升溫,萬安老街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很多片商都來到老街拍攝了大量的影視作品,如《血戰落魂橋》、《新四軍》、《王稼祥》、《大轉折》、《徽州女人》、《聊齋》等。

攝影拍攝

最佳攝影時間:拍射全景及重點部位四季皆宜,若拍橫江水面及萬壽塔則以早晨日出、晚上日落時刻為佳,雨天拍老街街景則別有風味

最佳攝影地點:老吳魯衡羅盤店、油芯行、胡建設等宅、吳德華等宅、邱立人宅、洪冬九宅、管仁惠宅、汪吉民宅、初旭堂、陶行知啟蒙館、程文順等宅、萬雙琴等宅、謝立遠宅、輪車橋、富來橋、觀音橋、鍾塘橋、鍾塘老渡口、水埠頭。其中,拍全景圖可在鍾塘渡口或對面水南村。

文化特色

萬安羅盤

老街還擁有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今全國僅存的手工製作羅盤的產地。萬安羅盤的傳統製作工藝沿襲600餘年,工藝流程嚴格規範,技藝精湛縝密,所制羅盤

萬安羅盤
萬安羅盤
、日晷等產品規格全、品種多、精度高,是中國古代民間工藝的傑出代表和遺存標本,萬安羅盤製作工藝2006年已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實用價值。萬安生產的羅盤在歷史上稱為“徽盤”。

萬安是現今全國僅存的手工製作羅盤的產地。萬安羅盤的傳統製作工藝沿襲600餘年,工藝流程嚴格規範,技藝精湛縝密,所制羅盤、日晷等產品規格全、品種多、精度高,是中國古代民間工藝的傑出代表和遺存標本,是風格獨特的徽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精品,清康熙年間萬安羅盤業生產的一具“徽盤”被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

萬安羅盤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羅盤製作技藝,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工藝特點,其選料制坯、車圓磨光、劃盤分格、書寫盤面、塗油上光、安裝磁針等工藝流程和技藝手法,均有嚴格的規範要求。萬安羅盤歷史上著名的字號有方秀水、胡茹易吳魯衡。萬安老字號羅經店生產的羅盤、日晷於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這也是中國工藝品首次獲國際大獎。

萬安羅盤製作工藝2006年已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於萬安老街入口處的吳魯衡老羅經店是萬安羅盤製作工藝重要的傳習所,同時也是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松蘿茶

素有“炒青鼻祖”之美譽的松蘿茶因產於萬安鎮800米松蘿山而得名,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松蘿茶歷史悠久,為中國最早的名茶之一。據有關資料記載,是在松蘿山寺廟裡修行的一位名“大方”的和尚所創製。明萬曆《休寧縣誌》記載:“邑之鎮北曰松蘿,以多松名,茶未有也。遠麓為琅源,近種茶株,山僧偶得製法,遂托松蘿,名噪一時。”松蘿茶為炒青綠茶中的極品,其製作工藝後來為皖南山區炒青綠茶製作所普遍採用,形成了皖南制茶業的獨特製作工藝。松蘿茶數百年來盛名不衰,除了它是一種色、香、味皆優的飲品之外,還具有特別的藥用價值,如降血壓、降血脂等功能,因此被廣泛譽為“茶中珍品”。《本草綱目》述:“徽州松蘿,專用化食。”1930年趙公尚編著的《中藥大辭典》論述:“松蘿茶產地徽州。功用:消積,滯膩,消火,下氣,降痰。”

水龍廟會

水龍廟會是萬安鎮特有的公共防火演習活動。在老街當鋪巷附近還有水龍廟遺址,一面牆壁上還嵌有古代修建水龍廟時的石碑。水龍廟原來除因封建迷信因素供有菩薩外,主要用於存放公共消防設備。每年農曆四月初十,鎮上各店家聚會,將水龍廟內的消防設備陳列在廟前的空地上,進行一年一度的檢修,各店家也將自備的消防設備一併拿出,在河邊試用消防用的水槍。同時,請來戲班,連續演出三晝夜,稱“火燭戲”。戲目多與水有關,如《水漫金山》、《水淹七軍》等。

價值特色

1.以傳統的“天人合一”風水理論為指導,選址布局力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注重在“山、塔、江、橋”的大山水風貌下,追求“小橋、流水、人家”典型皖南水鄉風貌和與橫江平行發展的天地人和環境。

2.萬安古街的建築風格布局,街巷空間呈魚骨狀。一條主街,與主街垂直,向南、北衍生出10多條巷子,南面的巷子起著前面通街,後面通河的交通運輸功能。北面的巷子則起到進入居住區的作用。

3.建築結構以磚、木、石為主,重在實用。房屋建築體現了古鎮的商業性質特色。

4.水運碼頭是萬安古鎮重要的特性要素,是古代新安江上游水運歷史的見證。

5.老街著名的“萬安羅盤”,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古街現狀

萬安老街是目前黃山市保存原始風貌最完好的一條明清古街,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早在1989年,萬安千年古鎮就已列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萬安老街的部分徽派建築破損,新建築風格混亂,老街石板破損嚴重。休寧縣按“修舊如舊”的要求,對萬安老街進行綜合整治,修繕破損的徽派古建築,並對老街電網、自來水管道、消防栓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將破損的石板一律更換。據悉,該工程有望於今年10月底完工。

保護整治

萬安羅盤萬安羅盤

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將萬安古鎮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7年,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黃山市和休寧縣非常重視古鎮和老街的保護,萬安老街的傳統風貌沒有再受到破壞,周邊環境得到保護和整治。

2007年,休寧縣成立萬安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萬安鎮成立專職保護單位老街辦,加強對萬安老街的管理和保護,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漸形成政府主導、街道社區自治、全社會參與保護的良好局面,老街的歷史遺存和整體風貌得到有效的保護,老街的人文氣息得以延續傳承。

2009年底,黃山市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以來,激發了萬安老街居民的保護積極性,縣政府和萬安鎮政府整合資源,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對老街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全面修復修繕老街石板路,整治完善給、排水系統,修復修繕傳統商業街危房,修復修繕富來橋、輪車橋等古建,修復加固沿江護岸,修繕修復老街水埠碼頭,整改空中電力、電信線路,增加環保、消防設施等,老街環境大大改善。

萬安老街有著顯著的地域文化背景,完整地保留城鎮和鄉村原貌及附帶的歷史信息,延續著傳統的生活。以政治、經濟、交通等因素形成的商業型居住聚落,呈現出與大部分徽州傳統村鎮迥然不同的面貌,是集中反映明清時期徽州商業交通文化和工藝的傑出代表。

旅遊開發

休寧縣將推廣、組織、實施萬安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品牌、萬安老街旅遊品牌開發、規劃建設萬安老街、萬安橫江遊樂、酒店、酒吧娛樂單體、聯體高檔休閒度假屋及相關服務配套設施等。在2009年10月8日,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千年歷史古鎮萬安老街修繕綜合工程全面啟動。

獲得稱號

休寧萬安老街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2012年6月3日第四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結果已出爐,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萬安老街“榜上有名”。

據了解,10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除休寧萬安老街外,其他9個入圍的老街分別為廈門市中山路、四川堯壩古街、西藏加日郊老街、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南京市高淳老街、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臨海市紫陽街、長春市新民大街、深圳市中英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