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學校創建於1981年,前身為 四川省科技幹部進修學校和 四川省科學技術管理幹部學院;
1994年,更名為四川科技職工大學,隸屬四川省科技廳;
200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學校調整歸口到四川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專兼職教師146人,其中“雙師型”教師占25%。
專任教師中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占19%,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占22%;學校還從企 業、科研院所聘請兼有豐富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34人,形成了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館藏圖書
學校圖書資源、教學儀器設備一應俱全。現有藏書8萬餘冊,期刊90餘種,報紙30餘種。
實驗實訓
實驗中心建有機電工程、工程測量、職業衛生檢測、計算機房等10多個專業實驗室,還與企業合作共建了4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人才培養
學歷教育
學校實行“多證制”培養方式,通過各門課程的考試和技能培訓,成績合格,學生畢業時即可取得國家承認 學歷的專科畢業證書、相應技術等級證書和崗位資格證書,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就業與深造
自2010年以來,已為四川、西藏、貴州、雲南、重慶、陝西、河南等省 (市)的企事業單位輸送大專畢業生4728名,培訓各類學員11273人次。畢業生與企業“雙向選擇”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優秀畢業生可以通過成人高考“專升本”進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
學校將與科技同進步,與社會共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辦學宗旨
學校秉承“厚德、博學、唯實、重能”的校訓,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原則,從嚴治學,特色興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 踐能力,突出實踐性、技能性,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現任領導
校長:劉進
黨委書記:胡秀強
黨委副書記:蔣興飛
副校長:李曉宇
參考資料:
地理位置
學校位於成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泉。
設定概況
學校現設有安全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經濟與管理系、基礎教育部等教學科研單位,開設有電子商務、會計電算化、工商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安全技術管理、工程測量、機電一體化等20個專業。形成了工、管、經、文等專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優勢專業
2005年學校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安監、煤監局的大力支持下,前瞻性的開辦安全生產類專業,結束我省在重慶直轄後無高校培養安全生產人才的尷尬。安全專業在校生已達到1733人,已累計為用人單位輸送上千名安全管理人才。經過五年的實踐,在安全人才培養上,學校已經走出了一條“招得來、學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培養路子,已經探索出了以拓展實踐能力為主線的安全人才培養模式;贏得了“安全生產人才培養搖籃”的美譽。
特色專業:
礦井通風與安全、煤礦開採、礦山測量、礦山地質、安全技術管理、救援技術、應急管理、職業健康、礦山機電。
其他專業:
經濟管理、會計電算化、旅遊管理、酒店管理、物業管理、物流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市場行銷、文秘、電子商務、資產評估與管理、金融管理與實務、農業經濟管理、電子工藝與管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電機與電器、汽車電子技術、服裝設計、產品造型設計、計算機套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套用電子技術。
經濟與管理系
系簡介
四川科技職工大學經濟與管理系前身為信息與管理工程系,2015年4月單獨設系。現開設有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等全日製成人大專專業。
師資力量
經濟與管理系現有教職員工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以上學歷6人;聘請企業高管和科研院所專家若干。
人才培養
經濟與管理系成立以來,開辦各類學歷班、培訓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及學生實習實訓活動,培養了大量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緊缺人才。全系現有4個專業11個教學班,在校大專生700餘人,每年招收各類大專函授學員100餘人。
科學研究
經濟與管理系教師愛崗敬業,勇於奉獻,積極鑽研業務。近年來,全系教師在國內外的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積極開展對外技術服務和對外技術諮詢,完成企業技術服務項目10餘項。
就業工作
經濟與管理系專業特色鮮明,緊緊依託相關行業,為社會、行業培養國家生產建設急需的各類高級套用型人才,專業對口率高,學生就業質量高,社會滿意度高。
土木工程系
土木系簡介
四川科技職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現已開設工程測量、工程造價和礦山地質三個專業專業。
師資力量
該系有著一支結構合理,敬業樂教,為人師表,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意識強,專業理論和教學水平高,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專兼職教師共27人。其中副高以上11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16人,每個專業的帶頭人均為高級職稱。
實驗實訓
該系建有測量實驗室,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專業化程度高、利用率高,對主修課程的支撐和學生技能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與成都多家建築企事業單位合作,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技能訓練基地。實習實訓主要包括工程製圖、認識實習、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專業實習或生產實習(建築施工技術實習)、畢業實習、地基基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
人才培養
該系秉承"厚德、博學、唯實、重能"的校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教學質量第一"為宗旨,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確立"知識、能力、技能"三位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和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行業優勢,調動學生掌握技能的積極性,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與專業發展緊密相關(雙證融合、CAD、GIS、與GPS和軟體套用有關的“建築九大員”)的多證書之路。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學優勢。
專業發展
該繫結合各專業特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知識競賽、辯論會、科技競賽等第二課堂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修養,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專業能力的提高。
安全工程系
安全系簡介
安全工程系是該校主體系部之一,現開設的三個專業和兩個專業方向均是我校的特色專業。
師資力量
安全工程系現有在職教職員工11人,副高職稱以上2人,研究生以上學歷6人其中博士3人。
實驗實訓
擁有安全工程實驗室、通風與除塵實驗室、職業衛生與健康檢測實驗室、救護技術實訓室等專業實驗實訓室,並在專業主要就業行業的重點企業建有實習實訓、頂崗基地;系部還根據專業教學和頂崗實習的需要常年從四川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聘請專家、教授來校執教,與四川安全技術研究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實現了科研儀器、人才師資隊伍的資源共享。
安全工程系成立以來,秉承“開放辦學、尊重學生、強化技能”的理念,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實習頂崗和就業提供無縫銜接。近十年來,安全工程係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安全領域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僅在四川安全相關領域就業的就達1400餘名,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走上所在企業、單位和部門的領導崗位。
科學研究
安全工程系教師業務精湛與學科領域聯繫緊密。近年來,在國內外的各類專業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承擔並完成省級科研項目7項,省安監局科研專項2項;積極開展對外技術服務和對外技術諮詢,完成企業技術服務項目3項。
人才培養
安全工程系專業特色鮮明,緊緊依託相關行業,為社會、行業培養國家生產建設急需的高級套用型人才,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高,就業質量高,學生與家長滿意度高。
機電工程系
師資力量
機電工程系擁有一支實力雄厚、專兼結合、精幹高效、分工配合、優勢互補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現有專職教師八人,其中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以上職稱占37.5%,講師占62.5%,碩士及以上學歷占37.5%,“雙師”素質教師占25%,他們既具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水平,又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較豐富的專業工作經驗。同時,我系還從高校、大型企業聘請了10餘名專家、教授,擔任兼職教師。
專業設定
機電工程系現開設有礦山機電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兩個專業。
實驗實訓
機電工程系建有設備先進、體系完備的實踐教學基地。現有礦山綜采實訓室、PLC控制實訓室、監測監控實訓室、電工電子實訓室。我系始終堅持產學結合,注重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就業工作
機電工程系立足四川,面向西南,服務全國。建系至今為社會源源不斷培養和輸送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並且長期與四川芙蓉集團等大中型企業保持緊密的校企合作關係。畢業生主要在礦山企業,機械製造業,模具製造業,電子製造業、數控設備等領域從事產品的設計、製造、安裝、調試、檢測、操作、維護與管理等工作。專業就業率高,就業範圍廣。
信息工程系
信息系簡介
信息工程系是在學校老牌專業—計算機信息管理基礎上於2015年5月成立的年輕系部, 現有學生1096人。 我們將恪守 “以服務為宗旨, 以就業為導向” 的辦學方針, 採用 “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的人才培養模式, 立足四川, 面向西部, 緊扣信息產業的發展需求, 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信息類技術技能型人才。
專業設定
信息工程系目前開設的專業為計算機信息管理, 並正以此為基礎, 全力建設計算機網路技術、 信息安全、 物聯網套用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四個新專業。
師資力量
信息工程系擁有一支愛崗敬業、 師德高尚、 基礎理論紮實、 實踐經驗豐富、 執教能力強的優秀專兼職教師隊伍。教學團隊中, 教授、 副教授7名、 講師5名, 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8名,並聘任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 名師專家作為專業顧問和兼職教師。近五年來承擔校級以上科研課題10項; 出版著作、教材2部; 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專業學術論文70餘篇。
實驗實訓
信息工程系現建有計算機網路和辦公自動化、計算機組裝和維護、計算機圖形製作、計算機圖像處理、綜合布線等5個實訓室,並先後與多家知名企業和機構建立緊密型的戰略合作關係,建立了3個校外實習基地。隨著學校的轉制和新專業的建設,物聯網、 移動通信、 信息安全等多個新的實驗實訓室也將逐漸建成。
人才培養
信息工程系注重學生的全面成長, “德技雙馨” 是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 注重專業技術技能的傳授, 同時也注重通過專題講座、 社會實踐、 課餘活動等方式加強對大學生優良品質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