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簡介
四川大學(簡稱川大)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布局在中國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學校現任校長李言榮。
四川大學地處成都,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築面積254萬平方米。

四川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兩校合併為學校題詞並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李嵐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學時說:“四川大學是我們改革最早的大學,對我國高校的改革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可以說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先鋒。”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期間,吳邦國、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四川大學視察慰問。
百餘年來,學校先後匯聚了歷史學家顧頡剛、文學家李劼人、美學家朱光潛、物理學家吳大猷、植物學家方文培、衛生學家陳志潛、數學家柯召等大師。歷史上,吳玉章、張瀾曾執掌校務,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文壇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50餘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評選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學學科門類齊全,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藝等12個門類,有31個學科型學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4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4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32個,本科專業133個,博士後流動站37個,國家重點學科4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是國家首批工程博士培養單位。
截至2014年年底,川大有專任教師5049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493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4人,“傑出教授”6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61人(含“青年項目”30人,“外專項目”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38人和講座教授13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3人,“973”首席科學家9人、牽頭“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1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託)項目獲得者23人(25項),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2人,四川省“千人計畫”(含原省“百人計畫”)入選者63人。
川大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紮實的辦學基礎和以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風“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為核心的川大精神。學校圍繞創建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奮鬥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建立了“以院係為管理重心,以教師為辦學主體,以學生為育人中心”的管理運行新機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質量為本、科教結合、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確立了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紮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樑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目標,探索構建了體現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自由全面發展教育的本科“323+X”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2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2500餘人。2003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25項、國家精品課程3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精品資源共享課31門,獲得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3篇。
截止2014年,川大現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究基地,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6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有9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9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9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藥物臨床實驗機構,1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34項。2014年,學校科研經費達18.1億元,發表國內科技論文總數列全國第7位,SCI收錄論文數列全國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
四川大學是全國高校中最早設立的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09年成為首批獲得“全國企事業智慧財產權示範單位”稱號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學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2012年被評為國家A類(優秀)大學科技園,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內的科技企業50餘家。學校與國內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0多個地市和5000多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建立了近百個高水平校地企產學研平台。2009年-2014年,學校接受了全國數千家企業委託進行的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1萬餘項,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已成為相關行業的主導技術。2009年,學校被批准成為首批13個“幹部培訓高校基地”之一。學校設有4所衛生部直屬附屬醫院,在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傷員救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截止2014年,川大已學校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216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與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 、港澳台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209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與韓國、美國的4所大學合作共建了4所孔子學院。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相關機構建立的國際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九寨溝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中德水環境研究中心、中英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學-日立環境套用技術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義大利國家研究會國際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西部農村衛生髮展研究中心、中美大學戰略規劃研究所、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南亞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俄羅斯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新建了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書631萬冊,人文博物館珍藏文物5.4萬餘套(8萬餘件),自然博物館收藏動、植物標本84萬餘件(份),檔案館和校史展覽館收藏各類檔案25萬餘卷(其中珍貴歷史檔案9000餘卷)。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學校還建有校園網、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國家外語考試與出國留學人員培訓機構以及成人教育與網路教育學院等,主辦有49種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刊物。
校區概況

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是原四川大學與原成都科技大學的所在 地。總占地3000餘畝,主要為四川大學大三、大四及碩、博士研究生同學學習的地方,是四川大學的校本部。望江校區位於成都市一環路上,分設東西南北四個門,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作為最早的川大所在地,望江校區歷經百年風雨,巴山靈秀,鹹聚於此,蜀地彥才,聚匯於斯,校園內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大三學子搬到望江校區之後,大家都有一種“所謂大學當如是”的感覺。
辦公地址
黨委辦公室 望江校區行政樓325室、江安校區綜合樓905室(暑假值班在望江西外專樓102室)
組織部 望江校區行政樓210室、江安校區綜合樓708室
宣傳部 望江校區東三教二樓四川大學教育電視台內、江安校區綜合樓805室
統戰部 望江校區行政樓140室
紀委、監察處 望江校區西老行政樓一樓飲食服務中心、工學圖書館401、江安校區綜合樓1107室
學生工作部、武裝部 望江校區文華活動中心301室
保衛部(處) 望江校區西老行政樓一樓(未變)
校團委 望江校區檔案館103室
機關黨委 望江校區檔案館五樓閱覽室
校長辦公室 望江校區行政樓305室、江安校區綜合樓412室
人事處 望江校區西學生活動中心231室
教務處 望江校區西五教附樓232室、文華活動中心二樓209室、江安校區綜合樓106室
科技處 望江校區行政樓339室

社科處 望江校區校史展覽館內(東荷花池旁)
招生就業處 望江校區西學生活動中心215室
實驗室和設備管理處 望江校區工程訓練中心(CAD)三樓
國有資產管理處 望江校區製造科學與工程學院116室
後勤管理處 望江校區西老行政樓201室、江安校區綜合樓十一樓
財務處 望江校區西逸夫科技樓二樓
審計處 望江校區行政樓232室
對外聯絡辦 望江校區文華活動中心二樓
發展研究中心 望江校區經管樓九樓
西部開發研究院、中美大學所 望江校區行政樓137室、
望江校區經管樓五樓
詳細地址
地址:(望江校區)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郵編:610065;成都市九眼橋望江路29號,郵編: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