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歷史
清朝時期
早在同治初年,隨著文化教育在陝北的大面積傳播,飽經戰亂憂患的綏德城鄉人民,即萌發了辦學求知的欲望。同治11年(1872年),知州湯敏順應民意,倡導州官及地方紳士捐俸款,免費招收貧寒子弟入學,在城內和鄉下的四十鋪等地興辦義學10所,這便是四十鋪國小和整個四十鋪教育有資料考證的歷史起源。光緒30至32年(1904——1906年),知州孔繁朴、張銘坤先後在城鄉設立初等國小堂17所,四十鋪是其中重要的一所,開設修身,經學、國文、算術、體操等課程,鎮內及鄰近村舍的學子接踵而至,學校初具雛形。
光緒末年,宣統和民國初年,由后街開明地主顧士明在國小堂的基礎上,創辦了私塾書房,設在顧氏宅內下院以東一孔窯內。這期間,人們對供書的認識日漸提高,辦學熱情不斷高漲,學校形成一定規模,這就是四十鋪國小的前身。
民國時期
1924年(民國13年),由當地有識之士、社會名流賢達倡導,通過集市貿易中的斗行秤運收費,眾人集資和龍興寺廟會30多墒土地的收穫等渠道籌資,在原龍興寺廟(今校址)會窯的基礎上增修七孔窯洞,將顧家私塾遷入,創建了綏德北區第一所學校——“龍興寺國小堂”當時只辦初小,不久便改為完全國小。1928年至1930年,陝北革命的先驅者——馬明方(原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李景波(原中共西北局組織部副部長兼西北局直屬黨委書記)、耿紅(原全國公安學院黨委書記)、崔正武(已犧牲)等共產黨人先後在該校任教並主持工作。他們改革課本內容,宣傳革命道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發展黨團組織,創建地方武裝,開展革命鬥爭,領導中共北區區委,發動民眾,舉行了震驚全縣的四十鋪區抗雜稅運動。同時成為劉瀾濤(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德生(原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賈拓夫(原國家計委副主任)、霍世傑(“農運大王”後犧牲)等陝北早期共產黨人的聯絡活動點。
1935年至1946年間,四十鋪國小沐浴著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的雨露陽光,在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下,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馬健(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張子良(原陝西省高級法院副院長)曾在該校執教。汪波清(原光明日報社黨委書記)、張均漢(原國家體委訓練局副局長)、李如章(原瀋陽軍區某炮兵師政委)、張文英(原陝西省委組織部副局長)、汪來泉(原省燃料公司黨委書記)、龐志來(原青海省公安廳副廳長)、趙海寬(原中國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顧安全(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教授,國家級專家,博士生導師)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黨政軍幹部和科技精英曾先後在該校就讀,接受啟蒙教育。
毛主席轉戰陝北時期,學校曾一度搬遷到后街背河的小溝楊氏民宅上課,打退胡宗南部隊後,又搬回學校現址。
建國之後
建國後,該校收歸縣人民政府文衛科直管,為綏德縣八大完小之一,先後由享有盛譽的老教育工作者馬汝忠、馬騁山、田兆良、霍煥英等人擔任校長,王德存等任教導主任。1952年興修三齋東側窯洞3孔,後又續修西側4孔。1958年大躍進期間,學校增設民中班、掃盲班。這期間,學校工作很有起色,教育質量逐年提高,連年升學率為100%,名列全縣同類學校前茅,學生素質令米脂中學、綏德中學、清澗中學刮目相看,一時聞名毗鄰州縣,享譽全區。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教育工作一度中斷。六十年代後期,學校複課鬧革命,建立了革委會。之後,教師實行工作加補貼,前后街部分教師回該校工作。學校由縣辦改為村辦,建立了貧下中農管理委員會。在“方便貧下中農子女就近入學”口號的引導下,把學校校產分給孟家溝、暖泉溝、張家山、霍家山、元寶灣等村校,使該校損失巨大,元氣大傷,教學設備、資產貧困滯後。
70年代初期,教師流動恢復正常,學校再度增設國中班,開辦文藝班。1972年,應學校發展之急拆廟修窯,興建西三齋正面窯洞。1978年該院正窯洞崩塌,部分班級搬遷鎮中上課。
六十年代中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李林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馬錦前(重慶西南師範大學講師)、王民生(西安礦業學院總務長)等也曾在該校就讀。
1978年,該校再次收回縣文教局管理,重建正面窯洞,並將該校列為縣兩所重點國小之一,仍設國中班(兩年後撤併鎮中),由陳瑛同志出任校長。這期間,學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和文體工作,教學方面突出“雙基”訓練,1982年成功地承辦了全區文體工作流動現場會,地區教育局領導李士魁、特級教師宗秀槐、縣長李新華等親臨指導。該校丙班被列為全區“雙基”訓練試驗班,汪小芬等同學“學雷鋒送溫暖”小組被地區嘉獎。學校辦得很有特色,地縣領導曾多次來校檢查指導工作,學校曾多次被評為地縣“精神文明和文體工作先進單位”,校長陳瑛同志先後被評為“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省級“勞動模範”、省級“三八紅旗手”。
1980年,學校改修校門,修筑西側鹼畔,興修西一齋南側8孔窯洞,1983年續修北側4孔。
1984年,該校下放為村辦國小,地區級模範校長李憲章同志擔任校長。學校曾多次被評為全縣|創優評差“先進單位,出色完成集資辦學、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的任務,校舍再次得到修繕和擴建。1988年和1992年,兩次新修西二齋平房8間。1994年,新建會議室及灶房、炭房六間。教學質量穩中有升。
1996年,汪保洲同志擔任校長。修西三齋平房教室7間,東一齋東側辦公及庫房4間,學校常規管理趨於合理化、科學化、正規化,被評為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創優評差”先進集體,縣教研室確定為“快樂教學素質教育示範點”、“雙常規管理示範學校”。1996年4月25日,省教委副主任、西安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陝西省著名書法家屈應超同志親筆為該校題寫校名。馬健等老校友為師生題詞勉勵。
2008年,延建軍同志擔任校長。2011年在上級教育部門的關心、資助下,在后街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新修了校區。建教學樓一棟(4層),綜合樓一棟(3層),以及附屬建築鍋樓房、階梯教室、籃球場、廁所等。現正計畫在新校區外側修一棟餐廳及宿辦樓。2012年8月,全體師生喜遷新校區。舊校區只留有4個學前班,成了教師住宿區。學校現開設19個教學班,有學生930名,教職工58名,教學設施及儀器正在逐步更新完善,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學校確立了以“品·德”教育為核心的辦學理念,為培養具有高尚品質的人才奠定基礎。全校師生遵循“樹品立德,博學篤志”的校訓,努力營造“品德高尚,知行合一”的校風;“身正學博,善教樂成”的教風;“尊師銘志,勤學善思”的學風。決心為繼承和發揚學校光榮傳統,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以創辦全區一流學校為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