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陵台

嚴陵台

《嚴陵台》是一首詠古的七言絕句,作者以東漢初年隱士嚴光不肯致仕的典故為題材,讚頌了嚴光輕視官爵、超然物外的可貴精神。不過這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在今天是不應該提倡的。

簡介

嚴陵台

【全文】:

一釣淒涼在杳冥①, 故人飛詔②入山扃③。

終將寵辱輕軒冕④, 高臥五云為客星⑤。

注釋

①一釣淒涼在杳冥:東漢建立後,隱士嚴光不肯致仕,躲到富春江去釣魚隱居。

②故人飛詔:嚴光的老朋友光武帝劉秀曾經多次派人去請他做官,但都被拒絕了。

③山扃:扃:窗戶。這裡指代嚴光隱居的富春山。

④軒冕:軒:車,冕:官帽。指代官爵。

⑤客星:,指嚴子陵“以足加帝腹”的故事,後用來指代隱士。

格律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平

作者簡介

汪遵(約唐僖宗乾符年即公元877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前後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

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第602卷)。

相關資料

嚴光獨釣富春江

嚴光(生卒年未詳),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東漢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嚴光乃隱名換姓,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形貌尋訪。齊的地方報稱有一男子披著羊裘在澤中垂釣,帝疑是嚴光,即遣使備車,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時故人侯霸任司徒,遣使問候,光口授使者:“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劉秀至館所看望,光臥著不起。帝撫光腹說,咄咄子陵,為何不肯相助?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答,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劉秀上車嘆息而去。後復請他入宮論道舊故,因共偃臥。相傳嚴光以足加帝腹上,次日太史官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著說,這是我與故人子陵共臥耳。授諫議大夫,不從,歸隱富春山(今桐廬縣境內)耕讀垂釣。建武十七年(41)復特徵,仍不就。有《劉秀與嚴子陵書》傳世,曰:“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痏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後歸故里,80歲卒於家。詔郡縣賜錢百萬、谷千斛安葬,墓在陳山(客星山)。嚴光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北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云:“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桐廬縣有嚴子陵釣台,餘姚有嚴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橋、客星庵、高風亭、“高風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遺蹟、紀念物。

具體故事

嚴子陵原姓莊,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遊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云:“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裡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臥。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裡,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讚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